成片的水稻中,鸭群自由嬉戏,如此美妙的场景,相信不少乡村群众并不陌生,关键一点是,这种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还不错。去年以来,澄海区莲华镇就积极探索“稻鸭共养”生态农业模式,让鸭子与水稻“全天候”同生共长,不用施农药和化肥,节约了生产成本,又实现“一田双收”,为当地传统的种养业走出一条新路。 走进澄海区莲华镇隆北村的农业创意田园基地,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微风拂过,绿浪涟漪,青头鸭成群结队地在田间嬉戏、捕食。农户张伯说,去年试验田投产后,增产又增收。 农户张伯说:“去年设试验田之后,在田里养鸭,鸭肉比较好吃,米也好吃,村里增收,一亩田有两三千元。” 据介绍,“稻鸭共养”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技术,在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情况下,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鸭肉。去年晚造时,在华南农业大学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及市农科所的指导下,隆北村打造了2亩“稻田养鸭”标准化种养技术示范田。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罗明珠说:“我们在讲生态农业,讲过‘1+1>2’,就是说,鸭子在稻田的时候,鸭子可以为稻田除虫、除草,还有病虫害的减少,鸭子还可以防治福寿螺,还有一个是鸭子的粪便,粪便可以给水稻提供肥料;而水稻田可以给鸭子提供一个活动的场所,随着水稻逐渐长大,水稻的禾苗植株还可以为鸭子遮挡阳光的直射。它是24小时在田里面,我们在喂的时候,其实给鸭子喂的饲料是很少的,鸭子就是尽量减少饲料的喂养,鸭子饿了就会在稻田里面不停地跑,不停地抓虫,它会直接跳起来吃叶片上的害虫,增加了‘韧度’,这个鸭子脂肪含量比较少,味道就很鲜美。” 以田养鸭,以鸭促稻,“稻鸭共养”养出了“生态鸭”,还种出了“生态米”,既节约生产成本,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这让当地走出了一条“一田双收”的新“稻”路。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罗明珠说:“去年一亩水稻的产量是800到1000斤,很受大家的欢迎,大概2亩地,放了40只鸭子,一只鸭大概是100到150元,40只鸭子价钱就增加到了4000元到6000元,因为鸭子的增加,对于每亩水稻田的产值就增加了大概2000到3000元。” 今年,莲华镇又积极尝试,在去年试验田的基础上,对鸭子和水稻品种进行优化,努力提升土地产出价值。 莲华镇党委委员王在杰说:“因为在传统的粮食种植基础上,农民平时的收益是相对比较少的,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提高土地的产出,我们就从品种的改良。去年我们放养的主要是以麻鸭为主,40只麻鸭,今年我们在麻鸭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半的青头鸭,无论是在口感,还有肉质上,做一个比较大的提升,也是本地人比较愿意接受的一个品种,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水稻我们今年主要是重点要推进‘19香’、像红米,还有黑米这样的营养品种,这样的话,可能对整个土地的经济价值,会提高一个翻倍的效益。” 下一步,莲华镇将积极探索土地综合利用新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并计划将隆北村的试验田打造成为集研学、科普、试验的农业创意田园基地。 莲华镇党委委员王在杰说:“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种植的信心和热情,我们也将跟华南农业大学、市农科所紧密结合,把这边作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版权为汕头融媒集团所有,转载须经授权。 图文/汕头融媒记者 陈泽航 编辑/庄丽娴 编发审核/汕头融媒集团融媒编发中心
|
2014-06-23
2015-05-30
2015-03-20
2018-08-24
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