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又称“英歌”“秧歌”,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参加英歌舞活动又称“唱英歌”“舞英歌”“跳英歌”。2006年,英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英歌进京,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后又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表演。之后,英歌舞在各大文艺汇演上亮相,含蓄内敛的潮人展示出的阳刚英武、豪壮气势震撼人心。
英歌源流
梁山好汉走进潮汕?
英歌舞中,领头的两名舞槌者俗称“头槌”“二槌”。在队伍最前面探路的是鼓上蚤时迁,头槌是黑旋风李逵,二槌大刀关胜、三槌花和尚鲁智深、四槌行者武松,舞蹈表现的故事情节是梁山英雄攻打大名府——英歌舞与水浒英雄的关系似乎不言自明。英歌源于《水浒传》情节这一说法也成为英歌舞源流说中最广泛流传的一种。此外,还有祭孔仪式说、外省传入说、练武习艺说、游神赛会演变说等。
已故汕头大学教授隗芾提出的“傩文化说”认为英歌舞的源流更为久远。隗芾认为,现代英歌舞多附会为“水泊梁山108将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其实这只是“流”,傩文化才是它的“源”。首先,英歌舞始终保持着“驱鬼逐疫”的实用功能,在过年或其他民俗节日里演出;其次,英歌舞不戴面具而画脸谱,这是傩面具的进化形式;《水浒传》中并无英雄舞蛇,英歌队伍中探路的时迁舞蛇源自闽南民系对蛇的崇拜。
“傩”为原始氏族社会时兴起的祈神仪式,后来演变出各种祭神娱神活动。中国的傩文化从殷周到明清盛传不衰,促进中国歌舞、戏剧、美术等多项技艺的起源和发展。隗芾认为,英歌舞是傩文化遗存,是傩文化在潮汕的变异形态。
从时间序列上看,傩文化是目前关于潮汕英歌源流的最古老的说法。傩文化发源的时期,潮汕大地尚处于一片荒蛮,先民的神鬼意识和图腾崇拜是傩文化产生的基础。至唐代韩愈治潮,中原儒家文化入主潮州。后经宋、元、明,历代中原士族因躲避战乱、逃避天灾或是寻求生存空间逐步移民潮州。因此也有说法认为英歌舞从山东鼓子秧歌、柳林花鼓以及凤阳花鼓脱胎而来,或认为英歌舞在宋元时期吸收北方传来的鼓子秧歌元素。
目前在表象上最易被识别的水浒英雄元素,与其相关的说法则将时间之手指向了清朝。清代,外江戏(后称广东汉剧)传入广东,与本地戏种交融。外江戏源于清代雍正、乾隆之际在广东活动的徽班。道光初年,已融合变化了的外江戏传入潮汕地区,当时所演绎的故事内容就是梁山好汉经乔装打扮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的故事。持“外江戏流入说”的学者认为,潮汕当地人民喜爱这一戏曲唱段,进而学习,边唱边舞,在演出过程中逐渐删去唱的部分,保留和发展舞的部分,而成为今日的英歌。
武舞同源
忠勇善战的反抗精神
多年来致力于潮汕英歌研究的学者柳剑文认为,英歌是男子群体武舞,与农事、婚恋无关,并非源自秧歌或花鼓;舞者手持尺余双棒或一手持棒一手握鼓,服装为武士装扮,头槌、二槌等主要演员按所扮人物画脸谱,其余演员泛指梁山好汉,动作带有明显的南拳武技特征,具有潮汕本地特色;而大型队舞、战阵具有军乐特征,其主要渊源在武舞,整体表演形式杂糅了戏剧和武术对打,是本土性与外源性盘根错节所致。
关于英歌源流的练武习艺说认为,明清两代的潮汕地区社会矛盾尖锐,乡社多设武馆,民众亦喜习武,但武馆常遭查禁,没收刀枪,农民唯有将长棒截短,结合南拳马步习武,后演变为英歌舞。
民间习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英歌舞尚未可知。但今天,可以明显看出武术元素在英歌舞中的存在。英歌全套分为前棚、中棚和后棚,前棚是现在常见的英歌舞队,中棚和后棚是由小演唱、杂耍和武术队组成。英歌后棚表演为各个英歌队的武术表演,这其中既有个人技艺,又有双人、三人对打,刀枪棍棒皆有。英歌下肢步伐有踏步弓箭、点步、搓步、插秧步、提颠步、上山步、勾腿、吸腿跳等,带有浓重的武术特色,配合抡槌、甩槌、背槌、胯下槌、对槌等基本槌法,形成了多样的套路组合。
汕头大学体育部教师蚁哲芸认为,无论英歌舞源流如何,原始功能是什么,现实中的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这种从生产实践、战斗技能中转化出来的体育运动项目,充分体现了以增强自身体格体能、娱乐为主的体育精神。
潮人风貌
豪迈勇武 娱神乐天
“锣鼓响,心蓬浅”,这句俗语通常用来形容潮汕游神赛会时人们听到锣鼓声争相去看英歌表演的场景。
在潮汕地区,多神崇拜的信仰风俗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生命力。游神赛会作为多神崇拜信仰风俗的展演仪式,表现的是一种时间性的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潮汕大锣鼓、英歌舞、动物舞等民间艺术形式,又与潮剧、潮绣等文化形式密切相关。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欧俊勇认为,英歌舞表演气势雄浑、粗犷奔放,这些特点与民众赋予民间信仰避灾驱邪、禳福祛祸的功能相吻合。同时,潮汕地区也有浓厚的游神传统,英歌舞的表演也能给游神活动增添气氛。所以英歌舞与潮汕民间信俗活动关系紧密,是不少地区游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节目类型。
在“营老爷”队伍中,英歌队队员通常为所在村落的青壮年,英姿飒爽、动作矫健,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变换队形,不断行进,以刚劲奔放的舞姿,生成磅礴豪迈的势头,有力塑造了游神队伍的气势和节庆的“闹热”气氛。
在高校从事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的陈福刁教授认为,潮汕英歌舞是一种区域性民俗体育活动,它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充满着鲜活的民间艺术形式。现实生活中的英歌舞表演是潮汕人民在劳作之余的休闲时间里,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通过再现水浒英雄和弘扬水浒精神,所进行的发自内心向往的一种群体信仰活动。“英歌舞是游行队伍的前奏先锋,名为驱邪避鬼,营造气氛,实则体现了潮人的豪迈勇武。潮汕英歌舞表演时背靠背、肩并肩舞棒的阵势,充分体现了梁山好汉们团结战斗、生死与共的英雄气概。”
“英歌舞植根于潮汕大地。尽管各地英歌舞类型略有区别,但是英歌舞所蕴含的粗犷豪迈、英勇无畏跟潮汕文化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文化特质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欧俊勇说。 (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