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哈!”近千名英歌舞者脸涂油彩,高举双槌,在炎炎烈日之下咆哮着疾驰奔进。其磅礴的气势,通过互联网传遍大江南北,引发广泛讨论。 在前不久的“五一”假期,汕头一跃成为全国热门旅游城市,旅游总收入达24.75亿元。在众多文旅活动之中,热度最高的无疑是5月1日举办的“潮起汕头 舞动英歌”2023潮汕英歌舞展演活动。该活动是潮汕地区近几年来规模最为盛大的英歌展演,邀请十支队伍近千名舞者,以昂扬激荡的英歌舞表演打造“非遗盛宴”。 这是继今年春节以来潮汕英歌舞的再一次火爆“出圈”,当天活动吸引了近3万名市民游客观赏。据统计,截至5月4日12时,这场展演引发的相关网络信息超2000则,全网综合阅读量、播放量超3亿次。英歌舞向世人展示着潮汕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而这背后,是一个个英歌人的热爱、坚守与传承。 “五一"展演,英歌队顶着烈日激情舞蹈。 ▍▎一份热爱 为了它义无反顾 “教练,我想学英歌舞!”在2012年,肖思鑫主动跑到潮阳忠精英歌队的教练翁丁侠面前,请求拜师学艺。这一学,便是十多个年头。 在潮汕地区,逢年过节便有英歌队走街串巷。英歌队员手中舞槌上下翻飞,边走边舞,鼓声吼声响彻云霄,热闹非凡。许多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对英歌舞产生了憧憬与热爱。肖思鑫便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潮汕的大部分孩子都有英歌梦。”潮阳忠精英歌队另一名队员马泽凯说,在他小时候,只要听见英歌队的声音,就会立马放下手头的事情,马不停蹄地冲过去看。他还经常和小伙伴模仿英歌队员,拿着两根棍子在街道巷子里对敲,“找不到棍子就用扫把,反正是长条的、能敲的,都被我敲过。” “刚开始进入英歌队,训练是真的累,比想象中还累!”马泽凯说,队员大多是初高中学生,本来就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而英歌舞每一个动作都要反复练习无数次,训练的过程非常枯燥。 “再累也要咬牙坚持!”肖思鑫笑着说,“累的时候就想象自己成为英歌队员巡游的场景,多威武啊!这样一想,一下子又有精神了。” 凭借着对英歌舞的热爱与坚持,肖思鑫与马泽凯在翁丁侠的教导下动作愈发熟练,从儿童到成年,从在校学生到出来工作,从初学者到成为队伍里的“头槌”,春去秋来,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十多个年头。 本次“五一”展演,肖思鑫饰演孙二娘,马泽凯饰演董平。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到他们的手掌上布满老茧,肖思鑫的手指还出现了大块淤青。据肖思鑫介绍,手指上的淤青是之前在另一场表演里受的伤。“那天进行表演时,我看到地上一片红色,还觉得很奇怪呢。再仔细一看才发现是我不小心敲到手指,地上那滩红色就是自己流的血。” “当时好多队员包括教练都来找我,以为是我敲到的。”马泽凯笑着接过话头说,在英歌舞的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受伤是家常便饭。“我们是搭档,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对打,他敲过来,我敲过去,经常不小心敲到对方。” “五一”展演当天,原本肖思鑫因为手指受伤,翁丁侠不允许他上场。但肖思鑫还是让搭档给自己画了脸谱,偷偷上场了。那天天气很热,英歌队表演需要穿着一身厚厚的服装,进行剧烈的运动。刘唐的扮演者黄浩杰连自己中暑了都不知道,等表演结束回到后场,才感到酸痛与头晕。 “只要鼓声一响、舞槌一敲,再多的累与苦都没有了。脑子里就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跳起来、动起来、舞起来!”肖思鑫露出开心的笑容,“我们热爱英歌舞,为了它,义无反顾。” ▍▎一颗初心 苦练它、兴盛它 一家宠物店里,杨鸿锴轻轻安抚着一只布偶猫,同时为猫的主人耐心讲解养宠物的注意事项。除了顾客与宠物之外,他的店里还有几位青年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很难想象,这几个看起来甚至有些内向的年轻人,在画上脸谱、穿上服装后,就是舞台上气势如虹的英歌队员,尤其是戴着厚眼镜的高瘦青年陈森鸿,在“五一”展演时担当“头槌”,扮演水浒英雄“呼延灼”,表演最为快速激情,大开大合的动作令人热血沸腾。 “英歌舞有一种魅力,表演的时候跟平常完全是两个人。”一说起英歌舞,杨鸿锴止不住兴奋起来,滔滔不绝讲起他和英歌队的故事。 杨鸿锴说,他从小学6年级就开始学习英歌舞了。“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其实我学习英歌舞,单纯就是觉得英歌舞很帅。”他挠了挠头,然后又说,“当时我的父母不同意我去学,怕耽误学习嘛。” “那你怎么办?”记者问道。 杨鸿锴更不好意思了,“我当时就绝食抗议,什么时候同意我去学,我才吃饭。最后父母实在拗不过我,就同意了。” 在2018年,杨鸿锴与其他热爱传统文化、充满活力的青少年自发组建了濠江联兴英歌队。“联兴联兴,联合大家一起兴盛英歌舞,这就是我最初的愿望。” 未曾想,联兴英歌队刚刚创建没多久,便遭遇了种种挫折。“最大的困难自然是疫情。整整三年,演出寥寥无几,日常训练又比较枯燥,衣服、道具也需要出钱维护。当时有好几次想要放弃了。”杨鸿锴无奈地说,队员也时常因此闹脾气,他这个队长当得十分辛苦。 苦尽甘来,情况在今年迎来了好转。今年春节,潮汕英歌舞强势“出圈”,联兴英歌队也接到了许多商演的单子,接连在广东省内以及福建等地巡回演出好几场。“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说接到商单,而是我们辛苦训练了三年、坚持了三年,终于有机会大展拳脚,证明我们的坚持是对的。”杨鸿锴感慨道:“坚持,可以说是英歌队的灵魂了。” 其他队员听完连连点头。陈森鸿告诉记者,英歌表演有时候需要表演一整天,“通常我们在凌晨两三点就开始化妆,从早上六七点一直表演到晚上八九点,一路走一路跳,除了中午吃饭几乎没什么休息时间,全靠一股子精气神支撑着。” 陈森鸿推了推自己的眼镜,“像我这种近视的,在表演的时候就需要换成隐形眼镜,流汗的时候,汗水混合油彩流进眼睛里,非常酸涩疼痛。”他笑了笑,“不过这都是小问题,表演的时候实际上是感受不到这些的。只要那股子精气神不松懈,我们就能一直坚持跳下去。” ▍▎一个执念 一定要传承下去 一袭白袍蹦跳着在前方挥舞指挥棒,众多矫健身姿紧随其后,在双手彩色木棒的上下对击中不断变换阵型。濠江珠浦女子英歌队全员“00后”的阵容以及柔中带刚的表演,让不少观众眼前一亮,赢得全场喝彩。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濠江就曾创立过女子英歌队,但因为种种原因淡出人们视野。一直到2018年,濠江互助义工协会才重建女子英歌队,从最初的30多个人,一直发展到现在拥有上百个成员,并且规模还在持续扩大。 黄燕婵是这支女子英歌队的“头槌”,也是最早加入女子队的成员之一。“我也是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英歌舞,当时困惑为什么只有男生能跳英歌舞?我们女子也能跳!”当她得知珠浦女子英歌队重建的消息时,二话不说就报名参加。 黄佳祥曾经是男子英歌队的一员,后来因为脚伤退役,但是热爱英歌舞的情怀不改,同时也受到了众人的委托,因此成为英歌女子队的教练。“对我来说,无法继续表演英歌舞是一生的遗憾,所以我把所有的心血和情感都寄托在了这些孩子身上。她们在我眼里,和我亲生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这也是英歌舞的传承和延续。” 他对记者说,相比男子英歌队,女子柔韧性更好,但是在力道上会有所欠缺,所以他专门结合潮剧、舞蹈的动作,设计出一些适合女子英歌的招式,比如侧翻、一字马等,突显柔美与英气。“无论男女,都可以热爱并且学习英歌舞,潮汕英歌舞各具特色,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愿望是一样的。” 怀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潮汕李家教拳系传承中心英歌队负责人邱顕达和教练李绪洪。邱顕达是汕头市非遗“李家教拳(新架)”传承人,而李绪洪是潮阳灵沙英歌的传承人,因为一次偶然的契机,两人相识并成为好友。李绪洪在见识李家教拳之后,萌发出“英歌+拳法”的创新想法。他与邱顕达商量后一拍即合,最终建立了李家教拳英歌队。 “我是被李教练对英歌的热爱所感染才组建英歌队的,他这么多年来一直无偿为英歌队传授技艺。”邱顕达表示,李家教拳英歌队是纯公益性质的,不接商单,只参与公益表演活动。一套定制的服装就要上千块,一副木槌几十块,这些花销都由他自掏腰包。为了省钱,木槌上漆、衣服烫洗等琐事都由他和李绪洪亲力亲为。 “能看到灵沙英歌与李家教拳这些传统文化焕发全新活力,传承到下一代,我们做再多也是值得的。”邱顕达咧着嘴大笑。他同时也表示,李家教拳英歌队招人不看性别,“只要能吃苦,热爱英歌,都可以来学!” ▍▎一种现象 放下手机学英歌 英歌舞历史悠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文化的重要代表,融合戏剧、舞蹈、武术等传统文化,凭借气势磅礴的感染力与日益创新的招式步伐,一步步迈出潮汕大地,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名副其实的传统文化“活化石”。 守正创新是英歌舞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李家教拳英歌队融合武术与英歌为一体,勇猛威风,独具一格。珠浦女子英歌队一直在开发更适合女子的舞蹈动作,进一步挖掘女子英歌的潜力。联兴英歌队由几支队伍共同组成,队员全是年轻人,时不时就聚在杨鸿锴的宠物店里,探讨着如何创新英歌舞,憧憬着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展演。 各家英歌队都在探索着全新招式。翁丁侠告诉记者,潮阳忠精英歌舞传承自父辈,最开始只有简单的8个招式,后来增加至10招,到现在已经快有200多招了。“招数多,表演的内容就多,人们就爱看。” 在不断的创新中,英歌舞从最初的动作简单、套路单一向动作复杂、套路多样、阵型变化纷繁转变。各家队伍对英歌服饰也进行了材质和形象改造,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就如邱顕达所说,每年花在服装道具上的费用高达数万元。 英歌舞的“火爆出圈”同样离不开汕头全市上下积极的推广宣传。在“五一”展演开始之前,汕头市已连续在潮博中心英歌广场、滨海广场举办过两届英歌舞展演活动。这几年“非遗进校园”“我是非遗小小传承人”等活动已然成为汕头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亮点和品牌,许多英歌队在政府的号召下走进校园、走进乡村,义务展演、教授学生学习“英歌操”。 英歌舞火了,了解的人多了,年轻人就更愿意来学了。对黄佳祥来说,招生曾经是一个令他头疼的问题,因为女生比较害羞,加上传统观念影响,之前愿意参加女子英歌队的人并不多。但是现在,都不用他去宣传,不少女孩子就主动过来报名。 “我经常被老师作为榜样,老师跟其他同学说要多向我学习,假期不要玩手机,学学英歌舞可以锻炼身体。”珠浦女子英歌队成员刘家宜自豪地说。 翁丁侠表示,今年报名加入英歌队的人非常多,“现在已经招满了,只能让其他人等到明年。英歌舞对体力的要求很高,我们也要筛选的。其中有的人还不满15岁,体力跟不上,我们就让他长大了再过来。” 随着时间流逝,老一辈英歌人逐渐退役,但英歌舞文化却愈发强盛,不断涌入新鲜血液。许多英歌队的成员进入大学,随身携带两根木槌,将英歌舞文化带到全国各地。肖思鑫和马泽凯大学毕业后有了自己的事业,但他们还是经常回到潮阳忠精英歌队,指导新加入的学生。看着那些青春洋溢的面孔,以及略显生涩的动作,他们恍惚间看到了当初的自己,他们知道,未来总有新人加入,从老一辈手中接过舞槌,继续将英歌舞传承下去。 ■专家观点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馆长翁木顺: 英歌“爆火”是时代机遇 英歌舞最早可以溯源到明代,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一门拥有古老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并没有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反而在近几年爆发出强大活力,受到了无数人追捧,不仅相关视频在网络平台热传,甚至有人不远千里奔赴潮汕现场观赏。今年“五一”英歌展演现场有近3万名观众,其中不少是从北京、湖北等地前来汕头旅游的游客。如此热度,放眼全国非遗项目都屈指可数。 英歌舞为什么这么火?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馆长、潮阳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翁木顺告诉记者,英歌舞在潮汕地区一直都很“火”。作为民间艺术,英歌舞群众性强、节奏强烈,是潮汕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在潮汕人眼里,英歌舞就是英雄的化身,能驱邪扶正、趋吉避凶。” 为什么英歌舞能在今年火遍大江南北?翁木顺指出,这与时势变化密不可分。“从宏观角度来说,随着时代发展,一方面,人们从关注物质生活的富裕转向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壮大让事物传播更加广泛。从微观角度来说,在过去三年因为客观原因,人们缺少足够的精神娱乐,所以需要一个情绪释放的场景。而英歌舞本就具有热闹、红火的特点,与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碰撞融合,恰好迎合了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关注。可以说,今年英歌舞爆火,关键原因就在于‘天时地利人和’。这个机遇千载难逢,英歌舞抓住了!” 在“火爆出圈”中,翁木顺看到了英歌舞出现新的变化。首先是英歌团体之间形成了一种集体荣誉感,沟通更为密切了。“大多数英歌队是民间业余团队,形式比较分散,成员平时是学生、上班族、农民等等,只有在民俗活动期间才会聚在一起,不同英歌队之间也很少交流。但是现在英歌舞受到了人们欢迎,许多英歌队也感到了一种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开始互相走动交流,讨论创新。” 其次,英歌舞巨大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潜力引起了多方人士的关注。翁木顺表示,现在已经有英歌队正在走向职业化、商业化的道路。他对此表示赞同,“以前英歌队都是业余团队,成员流动性强,很多人因为升学和工作就退出了,导致英歌舞传承比较艰难。而商业化、职业化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有人走出潮汕,到各地表演,就是对潮汕文化、英歌舞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翁木顺还告诉记者,潮阳有关部门从今年春节就开始推动潮阳区的一些英歌队探索商业运行的新发展模式,以达到英歌舞的推广和传播。 “英歌舞除了文化价值,经济潜力也非常大。但是该如何去挖掘,目前也还在探索当中,这条道路会很漫长,需要耐心。”翁木顺说道。 【南方+记者】谢嘉龙 |
2014-06-23
2015-05-30
2015-03-20
2018-08-24
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