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网上盛行“织面条”。而这背后的“始作俑者”竟是一位85后男子。只见他吃面条时,突然拿起手中的筷子做棒针,面条当毛线,就这样织起了“毛衣”。 视频发到网上后,播放量高达6400万,引发众多网友模仿。而这位叫“潘锐彬”的男子也成了“网红”,被网友们称作“全网最会织毛衣的男人”。随后,他的故事也被传开。为织毛衣辞去了待遇优渥的外企工作,把一件毛衣卖到上千元,还被央视等各大媒体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又为何热衷于织毛衣?这一切,还得从潘锐彬儿时的经历说起。 01 潘锐彬是个地道的85后汕头农村小伙。他的妈妈有一门好手艺,就是织毛衣。潘锐彬的妈妈不仅织给家人穿,还做代加工赚钱。他从记事起,就经常看到妈妈和阿姨们一起织毛衣。 闲话家常下,他看着一件件毛衣落成。这段记忆,是他儿时最快乐的时光。耳濡目染中,6岁时,潘锐彬就会运针。10岁时,他已经可以独立织出一件毛衣。小学四年级时,潘锐彬穿了一件自己织的白底蓝鹰毛衣上学。后来,他发现班主任竟给自己女儿也织了件同款。为此,潘锐彬特别有成就感。在一针一线中,潘锐彬寻找着快乐,也逐渐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手工活。 02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机器织毛衣的普及,手工针织行业渐渐没落。慢慢地,家里的针织生意越来越少,母亲和阿姨们一起织毛衣的盛况也不复存在。“我大学毕业后,她们就没什么事做了。”眼看自己喜爱的手工毛衣就要被时代抛下, 潘锐彬心里很不是滋味。正好,当时网店开始兴起,潘锐彬开始思考:“能不能通过网络卖出手工毛衣?” 说干就干,他注册了一家网店,将自己织的几条手工围巾挂上去卖,结果销路不错。他至今都记得卖出的第一单是一条价格25元的围巾,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张先生购买的。当时,他白天在外企上班,晚上到网吧经营网店,经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才回家。随着订单的增多,潘锐彬逐渐分身乏术,有了辞职创业的想法。 到了2010年10月,潘锐彬的网店越来越忙,下班后的空闲时间对他来说根本不够。他算了一下,一个月下来,网店的收入比工资还高。于是,潘锐彬下定决心,辞去了工作,回到汕头老家做起了一名“织男”:创业做手工毛衣。 03 最初,潘锐彬的想法是:由自己带头,招募家乡的阿姨们,通过网络途径销售。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首先是人才的问题,阿姨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潘锐彬只好让她们先试织一批毛衣。这些毛衣是无法卖出的,却要消耗不少的成本。同时,毛衣的售后也让潘锐彬有些焦头烂额,往往一批毛衣要根据客户的意见,修改十几天。这样,生产的效率自然也上不来。到了2014年左右,网店生意惨淡,潘锐彬的事业一下子跌入了谷底。他不由怀疑起自己的选择:这条路是否走错了? 迷茫中,他向发小倾诉自己的苦恼,发小建议他出去学习。之后,潘锐彬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学习之路。他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电商知识,还和其他同行交流经验。对店铺进行升级、请专业团队来拍摄产品图片、对阿姨们进行系统培训、对客户采用信息跟踪表单管理……在潘锐彬不懈努力下,店铺的生意终于有了起色。 04 网店的生意蒸蒸日上,潘锐彬却并不满足,一直在尝试把手工毛衣和时代潮流结合起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注册了短视频平台的账号,发布了几条关于手工毛衣的视频,没想到大受欢迎。于是,他开始用心经营短视频账号,不仅发布织毛衣教程,也发布类似“织面条”的趣味视频。网友们看到他织毛衣的视频纷纷点赞:“让我想起小时候穿妈妈织的毛衣的日子”。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他还两次登上央视舞台,被其他各大媒体争相邀请上节目。 但让潘锐彬最有成就感的是,他手下有近百位潮汕阿姨在帮他编织毛衣。他用自己的方式,带领着阿姨们发家致富。 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潘锐彬一直被人指指点点。 “一个大男人成天织毛衣,不务正业,一点都没有男人的阳刚之气……” 但潘锐彬回应说:“织毛衣这件事,是不分男女的。任何事,只要你喜欢,就应用心去做,认真做到最好。” 编辑:张梁灿 校对:林俊晓 审核:陈群 来源:汕头发布、南方日报 |
2014-06-23
2015-05-30
2015-03-20
2018-08-24
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