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潮汕历史文化】汕尾市疍民沧桑录
蓝色河畔 2023-1-19 06:55
3518 0
摘要: 疍民,是一个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具有自己独特色彩和历史传统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先秦时期海边越族游群部落的遗裔,也是蓝色海洋的开发者。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南海之中,浮家泛宅,苍茫云水之穴,把舵扬帆,随潮来往, ...



疍民,是一个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具有自己独特色彩和历史传统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先秦时期海边越族游群部落的遗裔,也是蓝色海洋的开发者。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南海之中,浮家泛宅,苍茫云水之穴,把舵扬帆,随潮来往,捕鱼为生。

海陆丰自古以来就是疍民的主要聚居地。他们在汕尾的品清湖、捷胜的石狗湖、疍家荡、红海湾的白沙湖、以及在海丰的长沙湾、高螺湾、九龙湾和陆丰的乌坎、甲子、碣石、湖东等港湾从事渔业生产。他们是驾驭帆船的大海矫子,渔船就是他们的家,沿海河涌海湾就是他们生活的场所。《惠州府志》云:疍户者,或编蓬濒水而居,谓之水栏,见水色则知有龙,故又曰龙户。是以《淮南子》、《华阳国志》、《汉书?地理志》、《岭外代答》均谓之曰“但”、“蛮蜒”、“夷蜒”、“蜒蛮”。宋范成大《桂海虞成衡》更明确地指出:“疍,海上蛮也,以舟为宅,采海物为生。”

那么,疍民发祥于何时呢?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反映:他们就是自秦以来,历经多次战火劫难而遗存下来的越族后裔。《风俗》记“秦始皇使尉屠睢统五军……凿河通道杀西瓯王,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意者此即入丛薄中之遗民耶?以渔钓为乐,以舟为宅,籍隶河泊所,岁课计户验船征之。”这是越民第一次下海为疍的记录。至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几路大军平定了南越国,凿通了闽粤险道的海丰羊蹄岭,开辟了又一条中原移民从东线南下广东的通道,逼使越民为避开战乱和中原移民的侵扰而下海为疍。《晋书?陶璜上疏》记载当时疍民的情况:晋时广州南岸六十余里不宾服者五万余户,蛮疍杂居。指出仅广州珠江南岸就有不宾服汉族统治者的疍民达5万多户,《惠州府志》也明确指出:“厥祖被干戈所扰,潜居水泊中,子孙习惯,乐居于舟。海丰七港,在在有之。”

越民遭受灭族之灾是在北宋仁宗时期,大将狄青残酷地镇压了两广侬智高的起义,将历代遗存下来的越族后裔驱尽杀绝,逼使他们或再次下海为疍,或逐渐被汉民同化。自此以后,再不见史书提起越族。据宋《元丰九域志》载:海丰县有纳税主户1878户,客户7186户。所谓主户就是当地的越族居民;所谓客户,就是从中原移居的汉民。从而说明了北宋时期,海陆丰的中原移民人数已经超出当地越民人数的数倍。

从地方志史籍、族谱的记载以及民间的口承资料,可证实疍民就是越族的遗裔。所谓后船疍民就是“元番种”的说法,是无稽之谈。如前所述,远至汉晋就有越民下海为疍的记载,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浙江、福建和广东都有他们生活的踪迹,他们以舟楫为家,仍保留古代水居越人的生活特点。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博罗县》云:“疍民为越人之遗民。”罗汝南《中国近世舆图说》亦云:“沿海疍户……昔人称为百越,非虚也。”对此,《惠州府志》有多则记述,可以否定疍民就是元末蒙古人被迫落海的元番后裔。该志云:“疍长又称疍家里长,其种不可知。考之秦始皇使尉屠睢统五军……凿河通道杀西瓯王,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意者此即丛薄之遗民欤。宋苏子瞻(曾受贬流落惠州)有‘蛮烟疍雨’句,今在归善者此土著服食与平民类,婚姻亦略与下户通,但其藉则隶河泊所。”又云:“自唐以来计丁输课于官,洪武初编户立里长,属河泊所收渔课,然同姓婚配无冠履貌,愚蠢不谙文字,不自记年岁,此其异也。东莞、增城以至惠潮为多。”丙辰志杨载鸣曰:“夫徭疍二种错居山河,侣禽兽,亲鱼鳖,先王不弃外焉,其来久矣……疍尤艰窘,衣不蔽肤,狭河只艇,得鱼不易一饱,故流徙失业者过半。”足资说明在元代以前,疍民就生活惠州沿海河涌上,从事渔业生产,过着艰苦贫困的日子。

海陆丰各姓族谱也有关于疍民的零星资料。《陆丰甲子乘》和《范姓族谱序》载:唐称石帆,今(指宋)名甲子。南宋初年,甲子港已出现拥有万顷良田的范有仁,与其拥有千艘疍船的姻亲李姓渔父,被人号称“范山李海”。因此,残酷的渔奴制度也开始在甲子港产生。南宋景炎二年,甲子疍民首领郑复翁为保护驻扎在待渡山南麓的宋皇室,椎牛誓众,率义士攻袭元兵,夺取兵船多艘,被任命为前锋扈从,后随宋帝至崖门时遇巨风复舟而死,故清光绪庚子科举人张兆禧有诗赞道:“待渡山前仰大风,谁知渔父即英雄。当时义烈同文烈,千载何人吊复翁”。又据海丰可塘南笏吴姓族谱载:吴姓始祖于宋末元初从福建迁居海丰。“始至坊廓、金锡沿河也,河沼芦茭(即红树林)丛生,人烟稀少,灌木蔽天,虫兽满山……后迁石塘流冲,林木仍蔽天地,而村前河常集渔疍,因而落居焉。”从中可看出,宋末元初吴姓始祖迁居海丰时,已有疍民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溪河沼泽之间。就是说,疍民是海陆丰地区的原居民。

独特的蛇图腾崇拜也证实疍民就是古越族的后人。东汉许慎《说文?虫部》释蛮字曰:“南蛮,蛇种。”古越族信仰蛇图腾,秦蛇为祖先。这种蛇崇拜,更源于远古的神话传说。《山海经?海内经》:“南方………有神焉,人首蛇身。”《大荒南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而疍民则保留有越人祖先拜蛇的习俗。《赤雅》“蜒(疍)人神宫画蛇以祭。”《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南蛮为蛇种,观其疍民神宫蛇像可知。”李调元《粤风》疍歌题后注解:“(疍)或日蛇种,故祀蛇于神宫也。”《岭南杂志》则详细地记载了潮州祀蛇的盛况。

汕尾市城区捷镇胜的石狗湖,是疍民渔船避风的天然渔港,两岸疍户泊居处(现捷胜埔尾村)有建于宋元时期的疍家宫,宫内祀有蛇神像,烛火香烟,四季缭绕,疍船泊岸即往祭之。逮至清康熙初年,清廷及当地官吏为防止郑成功余部与苏成、苏利的兵船直抵捷胜城袭扰夺城,采取捷胜举人翁光肃之建议,将石狗湖口用木船载巨石凿沉堵塞。自此以后,捷胜城失去一良港,疍民渔民渔船也失去避风生产和栖身之所而被迫迁走。埔尾村蛇神庙至清末倒塌,解放后犹有遗迹,留有明成化香炉一个。当地群众一直称神庙所在地为“疍家宫”。市城区红草镇长沙湾畔的东(疍)宫村,过去也是疍民居住的地方,建有供奉蛇神的宫庙。此外,市城区品清湖畔的东(疍)涌、东(疍)家涌,陆丰甲子疍家埔、疍家渡,以及海丰梅陇疍家垭,犹保留其地名。而在上述疍民生活的50多处史前遗址中,解放前后的考古,发现有先秦时期古越人生产的大量陶器,陶器上云雷纹、叶脉纹、绳纹、席纹、回纹、曲折纹、圈点纹等几何形纹饰,就是“蛇状和蛇的斑纹的模拟和演变。”从而反映了疍民与古越族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是以蛇图腾为崇拜的后裔。

(来源:潮人网,作者:叶良方,发表日期:2017年8月18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评论
快速评论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网站地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5-1-22 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