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一个带有大片农村的经济特区。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按照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配套出台一系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着力发展现代精细农业,推动和美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业农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和经验做法法定化,我市立足特区乡村发展实际,拟制定出台《汕头经济特区乡村振兴实施办法》,通过立法方式贯彻落实“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总结提升“三农”法治经验,为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撑。 针对性地作出制度安排 目前,《汕头经济特区乡村振兴实施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草案)正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考虑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农村方方面面,且国家乡村振兴促进法、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涉农法律法规也有较全面和具体的规定,因此,办法草案遵循不重复立法原则,在体例架构上不追求“大而全”,在内容上侧重问题导向,坚持“小切口”,紧扣基层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工作重点,针对性地作出制度安排。通过经济特区立法为引领,搭配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配套政策,各项政策制度协同联动,构建起“1+N”的乡村振兴制度体系,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全面贯彻实施。 因地制宜扶持乡村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办法草案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精准立法,以产业短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针对性措施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围绕乡村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链条短的问题,规定因地制宜扶持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区(县)一园”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鼓励开展具有潮汕特色的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特色食品产业,推进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规定加强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培育引导和政策扶持。针对乡村产业经营品牌意识不强、竞争力薄弱的问题,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主体申请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并加强品牌宣传推广。聚焦农产品产销不畅、物流配送不完善等堵点,规定相关部门从资金、用地、人才、政策等方面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统筹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田头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建设具有仓储保鲜、包装配送等功能的服务设施;支持设置乡村快递服务网点,健全乡村寄递物流体系;提升乡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水平、降低通信成本,从乡村电商服务站点、电商从业人员、初创人员等方面扶持发展乡村电子商务。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小,实力不强的问题,规定加强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导,鼓励村集体领办或者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推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服务中心”的指导服务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专业服务。针对产业联农带农能力偏弱问题,规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开展订单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产权折价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乡村发展绩效评价机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和服务农户成效作为项目扶持、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同时,强化各类要素支撑。在科技方面,发展绿色农业,鼓励开展新品种(系)选育和特色品种提纯复壮等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定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联系乡村,为农户提供多样的农业技术服务。在基础设施方面,规定加快村镇工业集聚区和渔港经济区建设,推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产业结构。在用地方面,规定实施点状供地的情形,优化土地供应方式。在金融方面,规定通过财政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支持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向金融机构抵押或者质押融资。 夯实农业发展的制度支撑 办法草案严格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针对耕地碎片化、农田设施落后、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闲置撂荒等问题,从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改善耕作条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等方面着手,夯实农业发展的制度支撑。同时,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规定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健全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以及探索实行积分制,引导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数字乡村治理建设,建设乡村村务平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基层应用;将特区实施乡村治理“五小清单”制经验做法上升为法规,该做法在2021年纳入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完善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选拔、村干部薪酬激励以及容错纠错等政策。 来源 | 汕头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