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点击可看 南方+“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专题 点击可看 南方日报特刊40版:牢记总书记嘱托,汕头再出发 特区因改革而生,汕头因特区而兴。40年来,汕头工业艰苦创业、大胆探索,尽管有回环曲折,但奔腾向前之势从未改变,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伴随特区建立,汕头工业一路栉风沐雨、拼搏奋进,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跨越,为汕头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工业占GDP比重最高超五成 40年来,汕头工业生产快速发展。1981年起,工业发展模式逐步由计划经济向自下而上、出口导向、外向带动型转变,带动工业飞速发展,1991年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空前的40.5%。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汕头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全市工业增加值从1981年的3.51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1098.52亿元,增加了248倍,年均增长15.2%,高于同期全市GDP年均增速2.7个百分点。 特区建立以来,汕头市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和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工业占GDP比重从1981年的27.8%提高到2019年的40.8%,2008年占比高达51.1%。目前,汕头已形成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部分龙头企业在国内细分领域优势突出。内衣家居服产量约占全国45%、工艺玩具产量约占全国18%。2019年,先进制造业占比从2017年的33.2%提高到36.8%,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从2017年的5.8%提高到6.7%。 “汕头B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汕头市工信局供图 近年来,汕头市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和“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传统产品加快更新换代,质量档次不断提高。截至2019年,累计有效注册商标超24万件、拥有国家驰名商标30个;专利授权量超10万件,均位居全省前列。近日,汕头市再获2019年度省质量工作考核最高A级等级。 集聚创新平台为工业转型升级添动力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的实行,特别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建立,积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推动工业技术快速提高。1983年,龙湖区第一栋通用厂房竣工,接受外商进园办厂。全市各地纷纷仿效,吸引华侨回乡投资,出现大量的工业集聚地,成为汕头市工业园区的雏形。1990年代后,以中心城区为主,先后规划建设一批小型工业园区,并逐步推进工业进园集聚。 目前,汕头市共有工业园区7个,村镇产业集聚区24个。近年来,汕头市通过优化调整园区布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加强园区检查督查等措施,加速推进园区提质增效,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在省园区考评中获“优秀等级”,汕头产业转移园获评“省五星级服务园区”称号,金平产业转移工业园在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连续多年位居第一;汕头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汕头保税区也于2020年3月获批成为综合保税区。 汕头日新月异的产业园区。汕头市工信局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汕头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两化”融合进程,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2019年,汕头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家、企业技术中心6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18家,创新能力居粤东首位。国家高新区、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试验区稳步推进,获批筹建“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粤东首个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揭牌运作,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联合体为工业转型升级增添动力。 民营经济成为汕头经济主力军 汕头是我国民营经济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自特区建立以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民营企业已成为创造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汕头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了民营经济38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20条、支持中小企业26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2003年至2019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占全市比重从34.7%提高到80.4%。截至2020年上半年,汕头市民营经济单位数为39.01万个,其中民营企业6.61万家,个体工商户32.39万户,占全市经济单位数的97.1%,是2015年的1.76倍。2020年上半年新登记私营企业5557家,占新登记企业数的95.4%。 全市民营经济贡献了7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70%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额、97%以上的商标品牌、98%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99%的经济单位数量。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促进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汕头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纺织服装是汕头支柱产业之一。汕头市工信局供图 近年来,汕头市传统工业行业纷纷向电商转型,各大产业带企业发力新零售,工业电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型载体,电商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汕头市的13个淘宝镇、94个淘宝村大多基于当地支柱产业,如潮南的内衣服饰、澄海的工艺玩具,不仅孵化大批草根创业者,并且带动产业上下游发展。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在保障员工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和扶贫开发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这几年无论是本市还是国内其他地方发生灾情,汕头民营企业家都慷慨解囊,为国家和社会分忧解难,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许多汕头民营企业始终活跃在抗疫一线,踊跃捐赠,积极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成为战疫的重要力量。 春风拂岸青,潮涌起征程。回首40年历程,汕头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汕头工业的光辉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汕头工业任重道远。“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抢抓重大历史机遇中接续奋斗,闻鸡起舞、日夜兼程,奋力开创汕头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汕头市工信局负责人说。 典型案例 五大聚焦做好提质升级大文章 改革、开放、创新是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回顾汕头工业40年发展历程,无不贯穿“创新”两个字。创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工业发展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起步转变;创新,运用特区政策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外向带动工业飞速发展;创新,探索出民营经济发展思路,以民营经济为主导推进自主发展。 40年来,汕头工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既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也经历了低潮时期;既创造了辉煌业绩,也遭受过挫折;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特区刚建立时,由于运用政策过于大胆,导致产业“空心化”严重,后期随着汕头在相关政策上的优惠空间逐渐缩小,以及来自周边地区、长三角、内地的竞争加大,汕头工业经济发展逐步萎缩,形成一些短板问题。 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关键历史节点上,该如何破题汕头工业发展?汕头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汕头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这是汕头经济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该负责人还表示,汕头工业要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主动融入“双区驱动”“双核联动”战略部署,赓续特区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以特区之为谋汕头之变,推动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重要发展极。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也是汕头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汕头市工信局表示,要立足汕头实际,优化提升纺织服装、工艺玩具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端石化和精细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优产业规模。 同时,要强化资源要素供给,利用筹办亚青会、建设省5G产业园等契机,加快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建设,争取国家、省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全力发展大工业、大项目、大园区,构建汕头工业“四梁八柱”。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汕头全力推进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建设,日前还分别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推汕头按下新基建“加速键”。 粤东数据中心。张烈华 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强化工业电商、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等生产性服务业在人才、资本、信息、知识等要素对工业的支撑,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东翼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主战场。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何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是汕头“二次创业”的“必考题”。要加强省实验室、中以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尽快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产业链拓展工程,提升产业链水平,培育一批产业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 大力发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企业为主体的“四合一”联动创新体制,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政产学研资”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并且,要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选准把握人才团队与产业方向的契合性,确保人才招得进、留得住。 全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加快新规划集中成片的7大产业片区谋划建设,高标准编制实施工业园区专项规划,加快现有园区整合提升、扩容新增,推动划定工业区块线,引导企业进园集聚集约发展。 要推进低效产业用地清理再利用,鼓励通用厂房建设使用;将园区与产业集群发展结合起来,对标省“双十”产业集群,建设主导产业鲜明的特色园区,突出建链补链强链,全力招引集群“链主企业”项目,提升发展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超千亿产业集群。 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能 “特区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汕头市工信局表示,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使汕头工业永葆活力。接下来,汕头要以更大的力度争取上级完善支持汕头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政策体系。 加快完成政务服务管理改革、降低综合营商成本、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改革试点任务,在全省率先创建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和营商环境。 依托保税区申请设立自贸区并逐步探索建设自贸港,积极复制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加快广澳港区建设,推进汕头港疏港铁路建设,建立高水平集疏运体系,加快推动临港产业区建设,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强化国有工业企业的控制力、影响力,焕发民营工业企业的经济活力、创造力。 提升工业治理能力和水平 经济特区应当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汕头需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破人情社会藩篱,厚植干事创业的热土。要着力转作风优环境,坚持有求必应、无需不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提升干部队伍治理能力和执行效率。持续用力正风气反腐败,巩固和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全面贯彻各级惠企政策,提升企业获得感。深化市、区(县)领导挂钩联系企业机制、重点企业“一对一服务”制度,做到有求必应、无需不扰,真正当好服务企业发展“店小二”;大胆破除各类发展障碍,形成解决企业共性问题政策制度。构建“亩均论英雄”制造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推动要素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加快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方+ 【撰文】余丹 黄壮楷 编辑 肖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