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首页 汕头新闻 龙湖视窗 查看内容
“乡村振兴·龙湖行” 系列美文(四)
汕头信息 2022-10-6 22:01
6623 0
摘要: 透过视窗,了解龙湖近年来,龙湖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产业涌现数量之丰、质量之强,令人耳目一新;结合文化元素美化村居环境,集体村容呈现出喜人变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龙湖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

透过视窗,了解龙湖



近年来,龙湖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产业涌现数量之丰、质量之强,令人耳目一新;结合文化元素美化村居环境,集体村容呈现出喜人变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龙湖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近期,汕头市龙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精心组织了“乡村振兴.龙湖行”精美短文征稿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扎实推动全市乡村文化振兴、营造喜迎党的二十大良好氛围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市乡村文化艺术的展示和检阅。

《汕头日报》以专栏四联版的形式,印发“乡村振兴·龙湖行” 系列美文,既展示了龙湖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喜人成绩,也是龙湖文联“红色文艺轻兵”服务中心工作的具体表现。



蓬中村的前世与今生

■ 沈琼华



△蓬中村新貌 许喜鹏 摄

南国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一场瓢泼大雨让早已到芒种的夏忽又凉浸浸地透着早春的清寒。这样的时刻拜访一座古村落自然踏出一路泥泞与青草的芳香。

蓬中村古墙遗址蜿蜿蜒蜒,苔痕青绿,草木横啮。篆刻着“金砂郷”字样的石牌坊矗立于前方。风雨迷离苍茫,石牌坊像一个时光隧道的入口,载着村庄现世的勃勃生机穿越回远古的历史记忆……

蓬中地处韩江三角洲,属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相传宋末沈姓由福建莆田迁移至此,距今已近800年历史。明代中期福建建阳谢秉盛即谢氏宏远祖入海阳外砂到此开基创业,至今亦近600年。

古时外砂乃不毛之地,荆棘丛生,沟港纵横,沙丘绵亘。蓬中村先祖来此后,筑堤坝,修水利,开垦基业,自外砂丘陵地开辟到海边。先民们因地制宜利用海滩,经过引淡洗咸、水坦、草坦、潮田、围田等发展阶段,将海滩改造为良田。清代贡生谢文运曾发起筹资修建堤围和关闸,解决外砂排涝抗潮、防咸等水患,立《五乡守关》碑。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日耕月耘,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如今以谢姓为主共33个姓氏,千家灯火故事、人间烟火味浓的蓬中村。

“蓬中村,古时称金砂乡、中社乡、外砂谢厝,新中国成立后因属上蓬区中心点而称‘蓬中’。”村文史研究员谢东来殷勤讲解,一行人且走且看且谈。喜欢这样阅读一座古村落,像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慢慢铺开,在素朴厚重处遭遇惊艳情节;像探索这天地间山川日月空谷密林,于淡然无极时撞见最美风景……

蓬中人历来不缺拓荒与奋斗之精神。数百年经风历雨,在潮汕大地建造出一个美丽村庄,足迹远赴天涯者亦众,在海外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其中典范自是正大集团创始人爱国华侨谢易初谢国民父子。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调配规划下,蓬中村先后有部分村民举家迁往中山县、梅州市若干个地方、惠来县隆江镇。不同的历史时期与缘由,相同的是蓬中人刻苦耐劳的本性和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经年后,大部分人又陆续迁回本村,对故土有着深沉的爱与眷恋。

今日的蓬中村,是“一碟小菜”撬动两亿元大市场的现代化经济,是德居里公园的烟柳傍湖,是滂沱大雨依然整洁明亮的道路和掩藏不住的蓬勃活力,是生态宜居写意田园的最美侨乡大器村居。

灵魂归依处 游子释乡愁

■ 谢娇兰



△蓬中村民的幸福生活 杜 凡 摄

由蓬中村委会的东来兄等引领,我们一行踏过长满青苔的老巷,摩挲岁月的痕迹,寻找历史的胎记。

古城墙、妈宫、侨宅、宗祠……

蓬中村谢姓人口超七成,作为宗亲一员,我对着五百年前一家亲的谢氏宗祠充满别样感情。陪同我们采风的宗亲告诉我,新溪谢是外砂迁移出去的,他与我同为新溪谢,他六份,我北中。

伫立在富丽堂皇而又亲切宁馨的宗祠前,昂首默念着大门楹联:宝树家声远,乌衣世泽长。我脑际忽然蹦出刘禹锡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爸爸,我们为什么姓谢?”还是童蒙的我好奇地仰脸问父亲。父亲说,姓氏都是祖先延续下来的,我们的开基祖是从福建来,再远便是中原了。这从潮汕话中的许多古汉语读音,也许可以管窥一斑。我还从父亲那里得知自己属“书”字辈。

我们聪明的祖先为便于枝繁叶茂的子孙后代认识本家宗亲,编了简易好记的辈序诗:继志在诗书家声振启……从辈序诗不难看出先人深受“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浸润,对后人寄托着美好愿望。

翻看蓬中村史,先祖到此创业已有600年,显然只有150多年历史的新溪谢,因繁衍生息,分支出去,也就容易理解了。至此我也终于解开了心中多年的谜团,同样以谢姓为主的新溪人,出门报姓时总被问到是否“外砂谢”,原来根叶本是一树生。

读小学时,教语文的蓬中籍杨之华老师记性相当了得,能一下子念出许多姓氏渊源,当他说到东晋宰相谢安,被皇帝赐予“宝树世家”时,全班40多个小脑袋齐刷刷端坐肃静,脸上都平添了一份荣耀感。如今行走在蓬中村,“宝树世家”楼匾就像美丽乡村村标一样随处可见,富裕起来的寻常人家,也因祖上显赫而沾了光。

谢氏祖祠,这座始建于明朝,上世纪90年代由海外华侨谢易初第二代传人谢国民昆仲等海内外宗亲斥资重修的祠堂,总面积三千多平方米。迈进祖祠,移步逐一浏览“宝树增光”“光宗耀祖”“侨领之英”等馆,我的心情再次被激荡,远有名士谢安,近有巨贾实业家谢易初,让谢氏宗族声名远播。驻足易初宗长尊前,肃然起敬,他既是潮人励志的典范,更是宗族文化发扬光大的荣耀。

三江出海,一纸还乡。近代众多潮汕人下南洋,潮汕商业社会的形成,下南洋功不可没,而蓬中村位于韩江三角洲独特的地理优势,也为这处侨乡提供了贸易往来的便利。谢易初家族的发达昌盛,让蓬中村著名侨乡的牌子更加熠熠生辉。

宗祠,是家族根之所系,是乡愁,是根基。

浓浓家乡情 拳拳爱国心

■ 辛 镛



△谢氏宗祠 沈琼华 摄

“近闻唐山春耕久旱,农田受阻,将来早稻绝望,以致米价知此突涨猛进。吾辈在外,闻灾情谁不忧乎?一面电诸省府设法运米入潮,一面救乡运动募捐救济,以解难关。幸得俺乡侨募国币120万元左右,惟该项汇至汕头商号,然领取更为妥善。”

这是1946年南洋华侨蔡松得寄给澄海家乡祖父母侨批中的一段话。批中提及,海外华侨听说家乡旱灾,十分着急,纷纷想方设法,或是协调政府救灾,或是发动侨界募捐,用实际行动帮助乡亲们。从这封侨批,我们可以感受到华侨心系桑梓的拳拳之心。

其实,像这样的侨批,在龙湖蓬中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曾经收到过。蓬中村是著名侨乡,现有居民约20000人。巧的是,旅外的乡亲也有近20000人,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地,真正是“海内一个蓬中,海外一个蓬中”。

漫步蓬中村,处处可以感受到“侨”的气息。位于村中的谢氏宗祠,是南洋众多谢氏爱国华侨的祖祠。祠堂始建于明代,几经荒废,1997年由旅外乡亲捐资重修。谢氏宗祠对有突出贡献的侨胞乡贤设立纪念厅,深得海外侨胞的信赖和赞扬。村中的主要道路、华侨学校、老人活动场所等公益福利设施,也是由旅外乡亲捐资兴建。据说,近年来,蓬中村的旅外乡亲先后捐资2190多万元,支持家乡的建设发展。

谢易初就是蓬中村旅外乡亲的杰出代表。1922年,27岁的谢易初带着8个银元漂洋过海,来到泰国创办“正大庄”种子店。他以“正大光明”的经营宗旨诚信经商,发家致富。1948年,谢易初回到家乡租地100亩,建立蔬菜良种实验农场,成功培育出蔬菜、瓜果、家禽和粮食四大品系的一批优良品种,为潮汕地区的农业良种化,为中国和东南亚的农业技术交流与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多年来,谢易初及其后人在华的公益慈善捐赠总额接近16亿元,各类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额已经超过55亿元,真正把个人、家族、企业的发展同家乡、祖国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蓬中村的发展,凝聚了旅外乡亲点点滴滴的贡献。这其中,既有谢易初、谢国民等商界巨子,也有许许多多普通的旅外乡亲。在蓬中村众多由华侨捐建的公益场所中,都有一面刻着捐资者姓名的墙壁。这一面面墙壁、一个个名字的背后,洋溢着侨胞们浓浓的家乡情,荡漾着拳拳的爱国心。

古村落的变与不变

■ 纪树斌

早就听说外砂蓬中是全国著名侨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来到蓬中村,走街串巷,实地感受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魅力村落。

连续几天的龙舟水过后,村庄被雨水洗刷一新,雨后的蓬中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的云雾,与村落民居、耕地、鱼池、道路、田野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美不胜收,整个村落迸发出勃勃生机,淳朴而漂亮,古老又现代,可谓一处“小江南”。

走在德居里公园的蜿蜒廊道,呼吸着雨后的清新空气,负离子满满。倚靠在亲水平台护栏,端详着池中一拨一拨的鱼儿戏水,感受着鱼儿畅游的自由和无拘。慢跑于环绕着清澈池塘的红色栈道,卸下都市的负重铠甲,身心得到舒展。欣赏着池塘边上的花红草绿,仰望着高低起伏的绿树成阴,让人心神安宁,体会到难得的休闲与放松。在明德亭下休憩,微风轻拂,看着近处垂柳婆娑远处民居错落,感受到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公园一侧,跨过村道便是连片的田野、耕地,视野开阔,有村民正在田间地头劳作,环绕村道的民居,有的是古朴民房,有的是现代楼宇,和谐地相邻互衬,展现着淳朴宁静的乡村之美。

德居里公园这个位置原来是池塘,后来弃养,长年污水冲积,比较脏乱。近年来,经过精心设计和总体规划,按照当地实际需求进行综合改造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才建成了这个附近最大的公园。公园环境优雅,是天然的氧吧,每天有很多村民来这里跑步、锻炼,村里人闲暇时喜欢来这里活动休闲,还经常有游客来这里打卡,成为网红。像德居里公园这样的美景村里还有不少,只是风格不同、主题不同,相同的是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让村民感受到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蓬中村是外砂街道第一大村,近年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结合文明创建和人居环境整治,各级先后投入几千万元,全面开展综合整治,侨胞更是大力支持家乡建设,使村庄旧颜换新貌。原来的“水浸街”金蓬路、学校路经过治理和改造建设已成为样板路,原来的臭水沟直溪污水沟经过清淤整治和加盖箱涵,已成为可通车的道路。菜篮子工程蓬中综合市场升级改造后方便群众生活。蓬中文体广场改造建成后成为村民休闲锻炼好去处。村内各条主干道经过改造提升建设,不再崎岖泥泞,满足汽车、摩托和行人的交通需求。艮公池景观休闲中心、妈祖宫广场等改造提升后,成为休闲锻炼和文化娱乐的黄金宝地。

蓬中村的变与不变,变的是水清岸绿、环境优雅、宜居宜业,不变的是古村人文、文化传承、勤劳进取。今天的蓬中,公园多了,道路宽了,绿化美了,夜里亮了,房子漂亮了,八百年的古村落正以崭新的面貌和优雅的环境迎接八方宾客,相信在未来的日子,人杰地灵的蓬中将有更多的奇迹等待着我们继续探寻。

一碟小菜成就一番大事业

■ 宋秀玲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庭院里,院子里除了自家叔父婶姆之外,还有另外两家同宗农户。从小耳濡目染,我对农家生活比较熟悉,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做橄榄菜。

青橄榄是潮汕佳果,懂者,深味一番苦涩之后的回甘,不懂者,对于苦涩没有信心品尝。

有一天,农家阿姆在院子里烧起了大炉子,煮了一大锅开水,倒进一大盆青橄榄里。青橄榄一泡进开水,即时冒出一串串小水泡,不一会儿身上的绿衣褪尽,变成了青黄色。捞起一颗,轻轻一捏,果肉就松脱出来。我非常惊讶,青橄榄那样硬的果子,怎么一泡到开水里就全变软了?都还没下锅煮,就都熟透了。一会儿,阿姆端来一大盆剁碎了的咸菜,把盆里的橄榄都脱了核,沥干水放在一边。再把一个大镬放到炉子上烧热下油,然后就把青橄榄、咸菜倒进锅里翻炒起来。慢慢地,一大锅橄榄咸菜竟然变成黑色,随着翻炒时间越长,色泽就越深,最后成了黑油油的一锅橄榄菜。那一幕一直存在我的记忆之中,不曾忘记。

潮汕人家大多会做橄榄菜,青橄榄挂果时节,都会来一锅橄榄菜。

橄榄菜的发明,来自于潮汕人的勤俭和智慧,是废物再利用。每年夏季暴风雨后的青橄榄落果,和腌制咸菜时的尾菜制作而成,一番煎熬,竟成精品潮汕小菜。

不记得是哪一年,市面上开始有了罐装成品的橄榄菜出售,方便美味的橄榄菜,让人爱不释手赞不绝口。当时每天的电视里总会响起汕头著名话剧演员赵曙光的声音:“蓬盛橄榄菜,我上爱!”

这里的蓬盛实业创建于1988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蓬盛实业有限公司已经上市,2006年,广东蓬盛实业有限公司被评为汕头市农业龙头企业。

2015年“潮汕橄榄菜制作技艺”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汕人餐桌上的一碟小菜,竟成就一番大事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地方的名片。

一颗青橄榄,一瓣咸菜,碰撞出一碟精品潮汕小菜。这,是潮人精神智慧的结晶!敢于创新,勇于尝试,把细微的东西做到极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有潮汕人,必食橄榄菜。

信息来源 | 汕头日报

投稿请发 | 龙湖区融媒体中心

邮箱 | stlhxxg@126.com



推荐阅读

1.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2.龙湖区委主要领导开展节前安全检查



3.定了!汕头海湾隧道主线9月28日上午10时起开通运行



4.【一把手访谈】能力作风提升年活动专访——龙湖区侨联主席 贝丽琴





龙湖视窗

汕头市龙湖区政府官方发布平台

● 微信号 : st-longhu ●

●透过龙湖视窗  看升腾中的龙湖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评论
快速评论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4-12-23 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