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瑶 【开栏语】 1930年秋,一条神秘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诞生于中国南方的山水间。 从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抵达江西瑞金,这条由中共中央交通局开辟的地下交通线,是中央苏区和外界联络的重要渠道。 这是一条绝密可靠的交通线。1930年年底至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前,它始终保持畅通,传送党的重要文件,运送苏区急需物资经费,安全护送200多位党政军领导干部到达中央苏区。毛泽东后来评价这条秘密交通线时说:“交通线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 这是一条崎岖艰险的交通线。它水陆辗转约3000公里,一批批革命先辈将鲜血和汗水洒在这条路上,一群群无名英雄用赤胆忠诚为革命胜利保存下红色火种。 90余载春秋已过,这条鲜为人知的交通线,曾守护了多少秘密?发生过多少故事? 近期,羊城晚报报道团队从广东汕头出发,走进梅州大埔的大山深处,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重走、打卡“中央红色交通线”,触摸历史脉搏,感受时代演进,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 【汕头站(上)】 1860年开埠的广东汕头,连接着风景秀丽的汕头内海湾。红日东升,略带咸味的风从海上吹来,将老城从百年历史中唤醒。 今天,这里是著名的“网红打卡”胜地。如果将时针拨回到1930年,或许有一个神秘的年轻人,曾在这样的早晨,在这里登岸,进入繁华的汕头城,吃顿早餐,而后在同伴的掩护下,匆匆赶往梅溪河畔的潮汕铁路汕头火车站。 这条路线,正是中央红色交通线进入广东的第一段。 1930年年底到1934年10月,许多人曾沿着这样的足迹踏上广东这片红色热土,留下一个个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近日,羊城晚报记者来到汕头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探访那段为时间尘封的历史。 到汕头: 位于汕头内海湾的太古码头旧址,曾是汕头最繁华的外商码头之一。这里多有船只往来上海、香港,是掩护身份、秘密转移的绝佳场所,成为交通员们护送人员、物资进入广东的第一站。 抵达汕头后,一些交通员会护送重要人员、物资来到中央交通局在汕头的直属交通站——“上海中法药房汕头分号”。 在今天的汕头网红地标小公园附近,记者找到了位于镇邦街7号的上海中法药房汕头分号旧址。 1930年年底,中央交通局在这里建立直属交通站,由时任中央交通局副局长陈刚(化名刘作抚)负责。中法药房分号在汕头市的名声、规模很大,既方便进购药品运往中央苏区,也方便交通员们以药房为掩护开展地下交通工作。 老交通员李沛群在《红色地下交通线的汕头交通站》一文中回忆:“汕头交通站是一个绝密站,同地方党没有横的联系……有许多交通员来来往往都不知道。”“中央规定对这条交通线的工作人员要求很严格,不但干部挑选条件严,工作上要求也十分严格和保密。” 1931年,时任中央特科负责人的顾顺章叛变后,中法药房汕头分号便结束了它的秘密使命。 为了确保交通线的顺畅运行,1931年初,中央交通局在汕头的另一个绝密交通站正式启用了。 绝密站: 1931年年初,中共中央派遣陈彭年、顾玉良、罗贵昆三人以经商的名义来汕头,在海平路98号(今为97号)建立华富电料行,作为中央交通局直属的绝密交通站。 如今,这里已建成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陈列馆,无数人走进这里打卡、了解那段隐蔽战线上的革命故事。 华富电料行里,陈彭年有长期秘密工作经验,担任老板;顾玉良做过生意,担任会计;罗贵昆是广东人,懂当地语言,担任翻译。 顾玉良在1983年回忆了这段历史:1931年春,乍暖还寒时节,3名交通员来到汕头南京旅社。住了半个月后,他们利用罗贵昆的社会关系在附近租了一座临街的三层楼房,将一块刻有“华富电料公司”几个大字的铜招牌挂在大门墙壁上,交通站就这样成立了。 华富电料行是一个绝密的存在。老交通员李沛群曾回忆:“这个站平时根本不送文件,这与上海、香港、大埔、青溪、闽西来往的交通不同。”“当时汕头交通站是专门负责护送中央负责同志的,必要时才启用。”“交通员也是单线联系,不这样做,很难保证安全。” 绝密交通站身负绝密使命,关系着无数人乃至整条交通线的安危。李沛群曾这样说:“地下交通工作经常强调:‘工作第一,安全更是第一。’机关破坏了,人员被捕了、牺牲了,还谈什么工作?”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一批又一批交通员们甘愿用生命守护党的秘密,守护着这条“红色血脉”的畅通。直至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前,这个绝密交通站从未暴露,从未被破坏,成功完成护送干部、输送物资,传送资金、文件和情报等任务,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火车站: 1930年代的汕头,是当时华南的重要商埠港口,水陆往来便利。从上海、香港到汕头的船,一般会在上午八九点钟抵达汕头。因此,交通员们护送人员、物资从汕头上岸后,多数会在附近匆匆吃个早餐或直接坐人力车到汕头火车站,乘火车经潮汕铁路前往潮州,而后从潮州搭船沿韩江、汀江进入梅州大埔。 如今,在位于汕头老城北侧梅溪河畔的潮汕铁路汕头火车站旧址处,一栋复原当年火车站候车楼的建筑正在建设中。 90多年前那些匆匆的脚步,从这里离开又出发,穿过历史的尘埃,将无名的故事留在这条绝密的交通线上。(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统筹 | 张璐瑶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
2014-06-23
2015-05-30
2015-03-20
2018-08-24
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