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视窗,了解龙湖 近年来,龙湖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产业涌现数量之丰、质量之强,令人耳目一新;结合文化元素美化村居环境,集体村容呈现出喜人变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龙湖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近期,汕头市龙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精心组织了“乡村振兴.龙湖行”精美短文征稿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扎实推动全市乡村文化振兴、营造喜迎党的二十大良好氛围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市乡村文化艺术的展示和检阅。 《汕头日报》以专栏四联版的形式,印发“乡村振兴·龙湖行” 系列美文,既展示了龙湖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喜人成绩,也是龙湖文联“红色文艺轻兵”服务中心工作的具体表现。 文化蓬沙气象新 ■ 袁喜伦 △蓬沙书院发挥文物社会价值 谢泽青 摄 蓬沙书院,由前院“蓬沙书院”和后院“方公讲院”组成,是一座气势恢宏、古朴雅致、建筑风格迥异的清末古建筑。也是汕头市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大的书院,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蓬沙书院,除具备书院的共性外,还是清末外砂一段历史的见证物,这里还是红色遗址,这也正是其作为文物的独到价值。 清同治九年(1870),潮州镇总兵方耀到潮州府办“积案”,蓬沙书院就是方耀在外砂办“积案”,实行“清乡”后所筹建。这对于研究清末这段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 蓬沙书院的兴建,虽然主观上是方耀为润色鸿业,宣扬礼教,教化民众的场所,但客观上却起到兴学育才的积极作用。因此,外砂父老乡亲为感其恩德,利用书院后包,于光绪十五年(1889)开辟方公讲院并与蓬沙书院相连。 蓬沙书院与方公讲院建筑风格迥异,前院突出外观气派,正面共设置一正二偏三个大门,宏伟壮观。正门匾额“蓬沙书院”四字,为时任广西总兵钟德祥所题,石门楼为精美浮雕石刻,内容多为功名才子劝学故事及宣扬“仁、义、礼、智、信”的典故。屋脊上则镶嵌“双龙戏珠”雕塑,堂檐、额枋、梁柱等饰以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全院石雕、木雕、灰雕,以及丹垩彩绘,虽历经150多年风雨侵蚀,风采犹存,显示了质朴典雅与辉煌壮丽交相辉映的独特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的用料精良、用工精细、用艺精湛,更凝聚了外砂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 后院方公讲院,则处处呈现清幽典雅,彰显悠闲舒适。除了装饰考究的大厅,供文人学士学术交流外,两旁的房间多以小巧玲珑的建筑形式,各房大小不一,门窗样式不同,风格各异,相间隔之处的小天井植以花草树木。行走其中,仿佛进入的不是讲堂而是园林,这让讲师与学子身心舒展,灵魂自由。 蓬沙书院,造就了一批批人才。百多年来,这里成为外砂文人学士、艺坛耆俊讲学切磋的地方。大革命时期,曾作为农会会所。1938年9月,外砂青年抗敌同志会成立于此处。如今,外砂街道文化站将蓬沙书院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文化阵地,常开展文艺汇演、灯谜竞猜、象棋比赛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成为延续外砂文化的场所。 蓬沙书院,这座独特的建筑瑰宝、昔时的文化摇篮,今文脉绵延,发挥出文物的社会价值。 高厝巷探寻红色足迹 ■ 陈泽楷 △高厝巷因一段红色历史而引人注目 谢泽青 摄 一条小巷,因一座家塾而闻名远近;一座家塾,因一段红色历史而被永远铭记。 高厝巷何在?龙湖外砂林厝村是也! “厝”作为居住地,大概只有闽、潮一带才有的称谓。在“厝”前面,通常又连着姓氏,意为“某一族氏居住的地方”,比如杨厝、辜厝、陈厝等等。如此一来,这“高厝巷”,显然就是高姓族人的居住地了(当然,有时一座“厝”里住着不止一个姓氏的人)。不过,纵是如此,在潮、闽地区,称“高厝巷”的并不止一处,漳浦的绥安镇、南平的水吉镇、海丰的城东镇,还有潮阳的和平镇等,皆有此地名。 相较其他同名地,林厝的高厝巷却有其非凡之处。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条小小的乡村陌巷,狭长局促,残墙颓壁,漫步其间,低矮斑驳的墙角,偶见点点苔痕湿润青绿,乍看起来,与其他寻常深巷无异。它却因一座私家书塾而知名。这座私家书塾就坐落于巷口处,一进巷,一眼便可望见。它乃清末民初澄海商贾高振朝、高振丰两兄弟斥资所建,迄今刚好有100年的历史。整座宅院占地面积逾千平方米,建筑装饰极尽精致与风华,大门上“深祖家塾”几个墨绿色大字隽秀雅逸,让人感受到主人家的不凡。 潮汕是著名侨乡,历来人杰地灵,旅居异地的侨胞商贾,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沟壑,衣锦还乡,在老家“起大厝,激玻璃”之事,屡见不鲜。可这座高家宅院之特别,除了其由潮汕双佩剑传统民居演化而成的独特建筑格局,还有庭院内嵌瓷彩绘、金漆木雕扇门以及中西合璧的锦灰堆灰塑等精湛建筑装饰工艺外,更难能可贵的是,大宅中还蕴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深祖家塾是当地重要的抗日活动场所,曾开展过轰轰烈烈的系列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这里作为党的地下活动点,进行过长达数年的秘密地下武装斗争,在风起云涌的岁月里,曾容纳过多少高大的灵魂,激荡出几多进步的思想。十步之内芳草郁郁,这里是中共澄海区委成立旧址,在革命斗争年代,这座民宅中走出高梧清、高修一这对许身革命、忠贞不渝的“红色姐妹花”。 百年苍黄,曾经显赫的宅院,如一位阅尽沧桑的垂暮老人,在岁月的风霜中渐渐老去,多少芳华早已灰飞烟灭,然湮灭不了的是烽烟岁月里生发的革命豪情和壮怀激烈的斗争故事。如今,老宅里还住有高氏后人,说起过往岁月,谈及先辈故事,语气中难掩慷慨自豪之情,历历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探寻之日,在庭院内邂逅了前来采风写生的我市一众画家,同为红色精神所感动。如今,深祖家塾以及与它一牛吼地的高氏宗祠,已被列为龙湖区不可移动文物,盼能继续重光建成纪念馆,让更多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们走进老宅,钩沉红色历史,追寻志士芳躅,让红色遗址得到“保鲜”活化,让革命精神得以赓续传承。 老街古建乡音缭绕 ■ 张 宸 乡村美,乡音甜;侨乡美,文化浓。走进林厝村,百花绽放,氤氲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走近林厝村高厝巷,最先吸引我目光的是巷口“中共澄海区委成立旧址”几个字。触摸那泛黄的墙面,静下心,聆听时光的回响。 下着花瓣雨,沐着薄荷风,如行走在江南的街口,往来行人心中都有一份热忱。门楼上的石柱冰凉静默,我试图用手掌的温度,去唤醒那沉睡的记忆。 小雨纤纤风细细,巷子深深乡情长。 而最吸引我的,要数古色古香的建筑了。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书塾,如同找到心灵栖息的故园。看那屋檐的木雕,如同鉴赏一场工艺盛宴。雕梁画栋间,是林厝乡民对文化的传承与坚守,屋檐下竟有一封侨批,以木雕的形式呈现,是林厝乡民出外拼搏、心系家乡的见证,流露出爱国爱乡的民族大义。当年修建时,采用“斗工”形式,一间屋子,两帮师傅分别进行设计装饰,看谁的功夫深。仔细欣赏,山石花香,活灵活现;吉祥图案,传递一份份美好祝福。而有的屋顶却有三层,远看屋角像龙爪,气势磅礴;近看如潮水,乘风而起。呈高低分布,既大气又宏伟,突显潮汕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我想,过日子倘若可以像木雕师傅那样留心观察生活,也能让时光开出绚烂的花。 而屋顶上彩色的嵌瓷,不仅有历史典故,还有龙凤呈祥,像一幕幕静止的潮剧,在我的心中重演着……我喜欢嵌瓷的颜色,朝露白、花田紫、雾山蓝、荧惑红,色彩斑斓,一场视觉盛宴,美轮美奂。不禁赞叹,林厝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像潮汕的工夫茶一样,有温度也有深度,这真是难能可贵的工艺啊!看着看着,我仿佛穿越到修建时,近距离地欣赏着师傅们的手艺,每一块瓷片都小心翼翼地安放,每一块都弥足珍贵,一个个珍贵的文化符号,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画作,就这样神奇地诞生……直到朋友拉一拉我的衣襟,我才回过神来。原来,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一处风景,不只有光和影,还有暖与情。 门环形状大小不一,似乎一敲响,就能聆听到最初的乡音。墙上的壁画,也各有千秋,“开卷有益”的形状,弥漫着书香气息,令人心旷神怡,犹如“人在画中游”……在时光的回响中,我听到自己的心声。小巷上空飘过的云,溪边划过的帆,都是心灵的旅店;晚风带来的清新,时光细缝长出的微草,都是向往的故乡。 雨停了,彩虹挂在空中。许多小孩子出来吹泡泡,让这古朴的老街,增添了几分生机,我似乎看到儿时的场景,笑语流连,乡音回荡在巷口之间。 外砂青抗会见证辉煌一笔 ■ 蔡泽华 △深祖家塾吸引着人们来这里探寻红色足迹 陈少源 摄 走进龙湖区外砂街道林厝村文祠路头,我们发现蓬沙书院外搭起了层层脚手架,绿色的挡布将这座上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围得严严实实。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地抗日救亡群众团体蓬勃发展,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赴国难。1938年8月,澄海召开澄海县青年抗敌同志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随后成立外砂区分会,即外砂青抗会,会址设在蓬沙书院里面,分会负责人高梧清。外砂青抗会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组织进步青年宣传抗日救亡,动员青年奔赴抗日前线。 林厝村的高厝巷,聚居着一支从澄海下窖迁来的高氏后人,他们与清末民初泰华巨商高绳芝家族是族亲关系。蓬沙书院与方公讲院当地俗称“文祠”,有崇文重教的历史。1946年,外砂陈惠潮等绅士利用蓬沙书院创办蓬沙初级中学,掀起科教育民兴国热潮;1949年解放前夕,该校部分进步青年学生上凤凰山参加革命;蓬沙书院、深祖家塾是外砂的红色旧址。 抗战时期,深祖家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地下活动点,他们在这儿开组织会,办学习班,协助县青抗会开展演剧、宣传抗日工作。而外砂青抗会是当时中共潮汕地方组织领导下的抗日救亡团体,它在团结广大青年、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开展统战工作、培养干部和为发展党组织输送后备力量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外砂青抗会时常举办各种时事报告会、专题报告会、学习讨论会等,宣传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念。 外砂青抗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当之无愧是一支旗帜鲜明、充满青春活力的突击队,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而如今,蓬沙书院修缮后将作为外砂街道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让历史文化遗产注入新时代内涵,焕发新的活力。外砂青抗会,见证了潮汕青年抗日的辉煌一笔。 革命血脉和乡村振兴同风起 ■ 张 贤 把匆匆的脚步放慢,走进澄海外砂大宅门,寻找那一抹红色行踪,去看那树摇风。 深祖家塾在斜风细雨中静默不语,高氏宗祠孕育的“红色姐妹花”,用一生书写传奇。这里是潮汕传统民居的双佩剑格局,辉映着精巧绝伦的“斗工”建筑装饰;栩栩如生的锦灰堆工艺,指引出古琴下的侨批匿藏了金额;穿西装的天使挥舞着翅膀,碰撞出西洋男女的钓鱼雅趣,嘀嗒嘀嗒的更漏,和着大宅门的历史,和岁月一起,回味悠长。 四点金的高氏宗祠,木雕的门窗彰显着家世渊源,龙虎畔的更楼后厅,嵌瓷的屋檐诉说着革命的故事。林厝村的“红色姐妹花”高梧清、高修一生于斯长于斯,姐妹俩加入革命队伍后,在澄海、潮安、饶平一带参加抗日地下斗争。是她们让沉寂的高氏宗祠自由起来,是她们让《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大宅门,是她们点燃林厝村青抗会的红色火苗。深祖家塾在抗战时期,以其果敢刚毅立于时代的腥风血雨中,掩护着艰难时期的革命伴侣,是仁人志士的避风港,这座大宅门,在红色党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乡村振兴的春风拂过林厝村大宅门,绿了高厝巷农家院,那斑驳的墙角也长出了新意。“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唱响乡村振兴的农家戏,在这充满泥土芬芳的林厝村土地上,在这洋溢着革命热情的大宅门里,没有钢筋水泥式的都市丛林,却唱响一曲“屋舍俨然,良田美池”的田园牧歌;这里没有日新月异的精湛科技,却营造一个“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姐妹花”的革命传承是林厝村人的精神文明高地,引领村民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保留质朴守真的乡土气息,回归文明农耕的田园本色。乡村振兴的大潮,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长足了精神文化自信。深祖家塾、高氏宗祠,红色种子,把根留住,开枝散叶,扶摇春风,革命血脉和乡村振兴同风起! 我匆匆地走入大宅门,去看那树摇风! 信息来源 | 汕头日报 投稿请发 | 龙湖区融媒体中心 邮箱 | stlhxxg@126.com 推荐阅读 1.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2.李希王伟中到汕头调研 3.搭建政校合作平台 打造龙湖美育高地 4.“乡村振兴·龙湖行” 系列美文(二) 龙湖视窗 汕头市龙湖区政府官方发布平台 ● 微信号 : st-longhu ● ●透过龙湖视窗 看升腾中的龙湖 ● |
2014-06-23
2015-05-30
2015-03-20
2018-08-24
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