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首页 汕头新闻 龙湖视窗 查看内容
“乡村振兴·龙湖行” 系列美文(二)
汕头信息 2022-10-1 07:27
3147 0
摘要: 透过视窗,了解龙湖 近年来,龙湖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产业涌现数量之丰、质量之强,令人耳目一新;结合文化元素美化村居环境,集体村容呈现出喜人变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龙湖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

透过视窗,了解龙湖





     近年来,龙湖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产业涌现数量之丰、质量之强,令人耳目一新;结合文化元素美化村居环境,集体村容呈现出喜人变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龙湖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近期,汕头市龙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精心组织了“乡村振兴.龙湖行”精美短文征稿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扎实推动全市乡村文化振兴、营造喜迎党的二十大良好氛围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市乡村文化艺术的展示和检阅。《汕头日报》以专栏四联版的形式,印发“乡村振兴·龙湖行” 系列美文,既展示了龙湖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喜人成绩,也是龙湖文联“红色文艺轻兵”服务中心工作的具体表现。



文艺东溪 美景诗意

■ 陈伊环

东溪村,作为闻名远近的“书斋村”,是坐落于韩江畔的一座古村落,自明朝初年存在至今。村落虽小,却是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历史厚积,留存有宝贵的文物古迹,近年正逐步被发掘。



△东溪新貌 许喜鹏 摄

村内有一处名为“十里榕堤”的自然景观。沿着江堤是成片苍翠的古榕,一眼望去,一棵古榕主干从地下盘生出无数小的枝干,粗壮遒劲如虬龙,主干向上延伸分叉,那些小枝干也互相纠缠,整体苍劲有力,盘根错节,枝干上是层层叠叠的叶子,形成一顶遮天蔽日的巨大绿伞,苍郁深沉的绿色仿佛在诉说她的历经风雨。

正值初夏,刚下过雨,空气中充溢着植物的清香,想必是树下铺开来的青草,上面还有些许水滴,或许是江边的水汽,又或许是残留的雨滴,折射着天光,晶莹调皮。若是有太阳的时候,树阴下便会出现迷人的丁达尔效应,光线穿透树叶的罅隙,飞舞着尘埃,路面若干落叶点缀其间,一旁是蒸腾的水汽,一旁是古刹长寿庵的红墙,此时行走其间,在光影中便宛若置身于人间仙境。不禁感叹于这乡村生态环境如此清幽,也难怪这么多摄影爱好者喜欢来此采风,探访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位于榕堤旁的长寿庵,不止是一座古寺,更是东溪“二十四书斋”中最特别、名气最大的一处,名“小香山别馆”,是由东溪村“七家内”子孙借用僧舍开办的书斋。别看别馆外观毫无书斋之形,却最有书斋之实,东溪人王锡瑚《小香山集》就对别馆名称由来及其他过往作出了解答,他本人也号称“小香山居士”。曾有缘得以进入庵里窥探一番,印象最深的是庵内墙壁上的诗词,此中就有王锡瑚的《庵居感作》:

胜地占东溪,争游古寺西。

粉墙空白处,佳句任留题。

满满的一墙诗句,倾泻而出的是当时在这里学习、交流艺术的文客的才情。旧时多位王姓子孙在此攻读,终得功名,二三十年间一门二代考取了七个秀才的事迹也成就“七家内”的美谈,让这个书斋名副其实。后人虽无缘科考功名,但也才学渊博,为人传颂,书香文气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传递至今。

不时有村民坐于树下听村里老人讲故事,讲村子的历史,往来游客也被吸引,纷纷驻足聆听。倒背如流的话语间满溢着文化自信与骄傲。孩童于嬉闹间,也知道了曾有一位名为王景仁的先人留下了文化珍宝《小辋川诗集》,也会诵读“数家茅屋留春燕,十里榕堤躁暮蝉”这先贤名句,“十里榕堤”之名正是取自于此。讲解的王金礼先生作为王景仁后人,颇为自豪地介绍,景仁故居门上楹联为其所作:仁心处世须敦礼义,居室传家唯有诗书。横批:仁居。

美景诗意,深入人心。

十里榕堤,在时光里绵延

■ 黄雯雯

江村买夏不论钱,满眼风光雨后天。

菱叶青连池畔草,荔枝红点树梢烟。

数家茅屋留春燕,十里榕堤噪暮蝉。

枕簟招凉何处好,绿阴深处看书眠。

这是外砂先贤王景仁所作的《夏日江村偶得》,诗句中“十里榕堤噪暮蝉”,描述的正是龙湖区外砂镇东溪村景点“十里榕堤”的美妙意境。同行的外砂籍文友向我们娓娓介绍家乡东溪村。这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气氛的古村落。从清朝中期开始,勤劳聪慧的东溪人便依靠船运业或外出经商相继发家。致富之后的东溪人不忘回报家乡,造福桑梓,他们一方面为后代子孙营造宅屋,另一方面兴学育才,设置书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十里榕堤,更是名闻遐迩,“绿阴深处看书眠”,那是多少人为之向往的意境!


△十里榕堤 黄斌 摄
波光粼粼的外砂河,河畔古堤一路绵延尽是苍劲的古榕树,树影婆娑,枝干虬曲,盘根错节,树冠华美,形成一片葳蕤天然的绿阴。“十里榕堤”的盛名,应是由此而来的吧。漫步树阴下,一株株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映衬着近在咫尺的绿瓦红墙,摇曳着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这个赤日炎炎的夏天,犹如在旅人心间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也拂动了我们未泯的童心。文友们有的翻开速写本,描绘着眼前的美景;有的欢呼着张开双臂,仿佛拥抱一树葱郁;还有的轻轻提起长裙,踮起脚尖,伴着手机音乐动感的节拍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用舞蹈表达对十里榕阴的醉心,感悟着东溪村的浓郁文化气息。面对此情此景,一位文友兴致勃勃地吟诵:“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抑扬顿挫的吟诗声伴着愉悦的笑声,在榕树的绿阴中回旋……

十里榕堤在时光里绵延,神闲气定地岿然在岁月的水岸,见证着东溪村随着时代发展的喜人变化。生活在榕阴畔的人,是有福气的人。这些淳朴勤劳的村民,成为榕阴下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渲染着烟火祥和的乡村气息,也让过往的旅人流连忘返。

如今外砂街道把发展文旅经济作为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新突破口,形成以东溪古村落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带动外砂街道东溪片区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沿线各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十里榕堤,将迎来更生机蓬勃的美好明天!

亭亭君子花 郁郁闻书香

■ 洪 梅

难得晴好的周末,神往已久的外砂东溪之行终于如愿。

走过红墙古庵、十里榕堤,巷陌深处的一方院落,便是晚清诗人王景仁的旧居——仁居,一副对联铮铮有骨,古意芬芳:仁心处世须敦礼义,居室传家唯有诗书。这是主人正心笃志、立己达人的精神写照,门楣之上一帘使君子花开得飘逸别致,这种古老诗意的植物有着一日三扮的智慧,花初开是白色,渐渐变粉,凋落之前反而最为艳丽,开为深红。自然赋予它生命的秩序感,俨然君子顺应天道而担当美好使命的意味。



△王景仁故居 钟海花 摄

外砂东溪村,在清朝中期依靠船运业发家致富,是潮汕地区闻名的书斋村,学风蔚起尊仕好儒。王氏家族人才辈出,“七家内”一门两代考取近十名秀才。一百六十年前,一位气宇轩昂的年轻人在我所站立的庭院里饱读诗书——正堂墙上手捧书卷吟诵的画像便是王景仁(字宽益,号寿岩),澄邑增生秀才。他文名早著,踌躇满志,想凭自己才学求取功名,立业济世。虽才高八斗,却十年三上省城赴试皆不第。王景仁是豁达之人,他对消耗生命的科举考试不再幻想,在乡间设馆授徒,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人生理想,倾心以诚培养出不少杰出人才,最为享名的得意门生是香港潮籍名士陈慈云和曾任饶平县长的陈焕章。

1895年王景仁病逝,其高足陈慈云收录恩师诗稿98首,编成《小辋川诗集》,分成5卷,并收入《绣诗楼丛书》,于宣统元年刊刻。王氏后人将诗集刊印留存,民间广为收藏传阅,诗人光芒再现,昭彰先贤,激励来者。

王景仁虽只是晚清一介民间塾师,却有着深广的家国情怀、渊博的学识和超凡的诗才。他化仕途的失意为诗意,寄情酬唱,倾诉自己的诗歌追求。他的诗词寄兴遣怀,托物言志,有历史遐思、人生慨叹;有良友共谈,朗月映照。天井的墙上一首脍炙人口的《夏日江村偶得》,诗意的生存和吟唱,令人耳目一新;《送陈颂卿有序》激荡着一种昂扬向上、慷慨悲怆的英雄之气;《书怀》《闲居春兴》更是尺幅千里,气韵高远……

正厅两侧墨宝纷呈,其中一幅颇有深意,是光绪己丑进士、翰林院编修王继香路过澄海,闻名跟王景仁晤谈,临别的赠联:“诗似辋川,文似临川,屈指相知,谁与吾宗堪伯仲;君处南海,我处北海,壮心未已,尚期揽辔共澄清。”志趣相投跃然字里行间,茶墨为媒,君子之交淡如水,传为美谈。

一篱使君子,轻轻摩挲岁月里的一砖一瓦,点染一院墨韵书香,在心灵的某个角落与每位来者有着一见如故的默契,几许清欢如静影沉璧,芳草斜阳。

根脉在兹,风骨在兹。

书斋,点亮东溪明月光

■ 蔡可丹

雨天,寻诗而来。这里是与古典情怀相合相切之所在。

不大的东溪乡,坐拥明清以来三四十座书斋,且保存修复多座,这份书卷气,足以令人着迷。

由本乡人指引,于老屋间撑伞闲行,慢慢欣赏。

巷间宁静、幽远。一座座老屋,由巷道贯通连串。看不尽屋顶嵌瓷流彩檐壁精细描绘,观不尽墙上大幅青瓷窗回廊边侧小雕刻。



△东溪书斋 谢泽青 摄

书斋,一般位于大宅正厅后方或偏侧花巷,避开热闹的往来,宁静以致远。或小巧雅致或矩正大方,比较隐蔽,自成清幽之处,多有独立后院埕口,有的还可经过小巷曲折通向后花园。这些课余的活动场所,也是美妙动人的。遥想那些古老的时光,富庶一方的生意人,仍注重建设书斋,聘请名师教育子孙后代。老师身教言传,除了授弟子以知识,解弟子之迷惑,自身也有德高品佳等人格魅力,直接影响了学生。

教育之重要,东溪先人已非常重视,座座焕彩的书斋便是佐证。思索间,抬起伞沿,“钓月”二字惹眼。拼凑着老旧镂空青瓷片的横窗下,刷白的墙壁上木牌书写“钓月书斋”,令人浮想联翩。钓月,得有闲,有水映天,须晴夜。古文人之逸兴,光影隐约。此地之书斋名,起得清雅平和,诗意幽远。

步至建于道光年间的“明新书斋”,厅房保存较完好,小埕口齐整,沿墙一排小翠竹雨里更加明亮。小厅陈旧的门楣贴有“明新读处”四个端美灵巧的木雕大字。从这里,曾走出民国的女教师,是很先进的。

雨,滋润着乡村老屋的花木,路面边角的蕨类,旧墙厚壁的成片青苔。一种朴素、自然的气息荡漾开来。在一片长长的斑驳围墙之一侧,是石门框木雕对联,一对枣形八角红灯笼高挂,门匾木牌雕刻“乐琴书屋”四字,以前四字该是贝灰雕于门框之上屋檐之下。步入其中,八角门与正宅儒林第相通,宅屋多有宽大的窗楣,饰以贝灰浮雕,书卷、花叶等图案,很美好。虽己泛旧,但字迹模糊地表达过往的意气华章。

此外,绿槐、友兰、亦云、听莺、鸣琴等等书斋名,都是浮光泛金。

东溪有多位名师,清朝后期“七家内”有一名叫王景仁的老师很有名,这位“绿阴深处看书眠”的文人出过不少高徒。其故居窗下小壁书有他的一首回文诗:枫江擎棹一船虚,远客行时落照余。红叶晚亭长对酒,白云秋径小停车。风生莆树栖群鹭,雨过溪桥渡老渔。东涧断霞飞片片,空山碧处见林疏。顺读倒读都美感,流畅。观其诗风,确有王维诗的山水田园气息,以及诗画交融的清丽明泽。有《小辋川诗集》行世,是其学生为他编汇出版的。王景仁是位秀才,虽三上省城屡试不第,但自古以来达官显贵有几个能被后人所记?不如这位诗才横溢、明月心性的文人名师,为学生倾尽所学、吸引文朋诗友等那些曾经美好的故事。

在东溪,钓起一片尊师重教的皎洁明月光。

雨,持续下着。扯天扯地,倾泻,来自古典的流光似水。

东溪古村行

■ 郑列勤

韩江之水向东流,河道分叉夹金洲。

中有零星古村落,宛如玉石嵌田畴。

东溪村貌独佳秀,美丽侨乡堪品游。

十里榕堤佳木茂,成排大树绿阴幽。

簇簇翠云张伞盖,声声啼鸟展歌喉。

红墙青叶相掩映,碧道银波一望收。

枝头艳艳顶红日,树下阴阴卧老牛。

漫步其间清且爽,流连忘返频回眸。

东溪原联富砂乡,元末明初独立庄。

溯自清朝中页起,依凭海运远经商。

红船闯荡马新泰,讨贡南洋事业昌。

万丰万顺广隆号,家族洋行不打烊。

致富发家营大宅,光宗耀祖显乡邦。

通奉儒林观察第,中宪中议世德堂。

座座府居呈气派,远追根脉琅琊王。

爱家爱国怀桑梓,教子教孙读典章。

遍设书斋传道业,延师课子喜书香。

诗书礼乐春秋易,字画琴棋刀剑枪。

每有修持而出色,多人考中秀才郎。

于今古屋儒斋在,几十书斋耀雅光。

昔有文人斟雅趣,巧将斋号串成诗:

“倚南寄傲四时乐,有竹友兰映花天。

鸣乐两琴挹友月,耕渔钓月继辋川。

榕阴绿槐梧百尺,亦云听莺小香山。

蓬东明新可读处,虫二风月去无边。”

廿四斋名嵌入诗,儒风雅韵更称奇。

大凡古镇皆祠庙,鲜有书斋多似兹。

王氏发家荫故里,笃行教诲聘名师。

书斋课读成风尚,足见前贤智慧思。

雅舍仁居书卷气,潜移默化励后嗣。

种瓜种豆见因果,后辈才人频出之。

老宅沧桑草木萋,风流依旧惹人迷。

古村活化明方向,新颖思维寻径蹊。

修葺书斋展异彩,传承文脉露端倪。

书香馥馥千家宅,榕树阴阴十里堤。

学子勤耕亲典籍,砚田恒恳把锄犁。

囊萤映雪磨针杵,起舞练功祖狄鸡。

经济腾飞才济济,侨村最美数东溪!

信息来源 | 汕头日报

投稿请发 | 龙湖区融媒体中心

邮箱 | stlhxxg@126.com



推荐阅读

1.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2.【非凡十年·图说汕头】滩涂地上绘蓝图 南海之滨起新城



3.龙湖区与广州美院达成战略合作,讲述“美美与共”的教育故事



4.加强交流协作 深化教育帮扶 | 深圳市宝安区与汕头市龙湖区举行基础教育结对帮扶第二次联席会





龙湖视窗

汕头市龙湖区政府官方发布平台

● 微信号 : st-longhu ●

●透过龙湖视窗  看升腾中的龙湖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评论
快速评论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网站地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5-1-23 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