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首页 汕头新闻 汕头文化云 查看内容
潮阳英歌舞|不一样的民间“广场舞”
汕头信息 2022-5-11 08:29
31033 0
摘要: 英歌舞图片来自四海镇邦公众号对于从小看着“营老爷”队伍的潮汕人来说,英歌舞一定不陌生,它融汇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汉族广场民间舞蹈,英歌舞的由来有及时雨、秧歌说、傩舞说三种说法。一是“及时雨”说。这 ...


英歌舞


图片来自四海镇邦公众号

对于从小看着“营老爷”队伍的潮汕人来说,英歌舞一定不陌生,它融汇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汉族广场民间舞蹈,英歌舞的由来有及时雨、秧歌说、傩舞说三种说法。

一是“及时雨”说。这可能是因梁山泊好汉的大哥宋江,其的绰号叫“及时雨”的缘故,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一书中的“及时雨”一节,所描写的求雨场面, 便有此一说法。二是秧歌说。可能是潮州话的“英歌”与“秧歌”读音相近,故说其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儿而来的。三是傩舞说。说该舞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

英歌舞中具较代表性的就是潮阳英歌舞。潮阳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方,大约源于明代,是傩文化的沿革、变化,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是潮阳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完善起来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舞蹈艺术。



非遗文化-英歌舞

《潮阳英歌》概述里说:“潮阳民间上有传说,上梁山泊的第一批好汉们为了拯救罹难的宋江,化妆成跳舞队伍,混进法场”,所以英歌舞主借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来表演的,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有力,节奏强烈。

而独特的潮阳英歌舞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1996年11月,潮阳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潮阳英歌舞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来自潮阳论坛

潮阳英歌舞队伍结构

英歌舞可分为前棚和后棚,潮阳每个乡镇都会表演英歌舞。

前棚是队伍的最前方,一般有36人,也是英歌舞的表演核心,以“车鼓舞”的形式出现,手执双槌或部分执锣鼓、吹着铿锵有力的号角,节日的气氛也由此开始了。后棚是紧接在后面的表演队伍,大致表演曲片断和武术等,一般是72人。在现场感受梁山好汉的磅礴气势,新的一年,也这样被唤醒了。

潮阳英歌舞的装扮

按前面说英歌舞是借梁山好汉故事的舞蹈,队伍的装扮当然也是按梁山好汉来打扮的,司大鼓装扮为宋江,领舞的称头槌,为黑脸挂黑的便是李逵脸谱,红脸挂红须的是秦明或杨志,一般作为二槌,而后是鲁智深、武松;男扮女装的是孙二娘,充当队伍前导的玩蛇人为时迁,其余演员则作古代武士打扮。

大到色彩搭配的服装,小到一笔一划的脸谱妆容,倾注了多少辈的心血和汗水,才有这种视觉的冲击,让观者热血沸腾、肃然起敬!

潮阳英歌舞的流派

观看潮阳英歌舞大致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慢板英歌是潮阳英歌最早的流派类别,所用舞槌1.6尺至1.8尺,基本舞法是三下槌或者四下槌,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慢板英歌中还有“醉槌”的打法,舞时形式醉汉,别具神韵。

中板英歌的节奏较之慢板英哥略快,所用舞槌1.4尺左右,基本舞法是五下槌、七下槌构成一组或者八下槌、十下槌构成一组,锣鼓点于慢板英歌有明显不同,前者有停顿或者拉长,后者则连续鼓点。特点是稳健中带潇洒,古朴中见灵活。

快板英歌那节奏快,鼓点紧,并通过队伍阵势开合而多变,所用舞槌1.2尺左右,运槌灵便,气势波澜壮阔。快板英歌分为对套式、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三种类型。

不管是慢板的沉稳、中板的舒展、还是快板的欢跃,都是表现潮阳人一种置苦难于外的洒脱、悠然风云的精神风貌,更是让后代子孙看到一种威武不屈,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



英歌巡游



图片来自南方视觉

方志载:“正月十五日,有善歌者自为侪伍,妆演方阵迹,迎神衍巷,”“为赛神灵沸管笙签,衣香簇影满春城。”游神赛会在潮汕不胜枚举,其中被寓意为“好彩头”的英歌舞一定不会缺席。

游神赛会开始前人们便早早的聚集在一旁,大家并不简单地把它纯粹当作娱乐,而是毕恭毕敬、小心谨慎、一丝不苟地对待。当天英歌舞在热情的群众下被围着水泄不通,在有限的空间里为了保持游行队伍的整齐、人数的一致和利于队伍的穿街过巷,其队形的排列一般也以两列为主。人们也跟随英歌舞边舞边行进着,空气中夹杂着喧闹喜庆的气氛。

气势浩大的英歌舞一路巡游,汇集成了一幅无比壮观的风景线,让人由衷地感受到潮阳人民对神明的尊重和对英歌舞的无比钟爱。



英歌魅力



图片来自全球谷饶

英歌舞是一种既具有浓郁地方色彩、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的民间舞蹈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民族都极力将自己的群众舞蹈形式推荐出去,除了游神赛会,结合跳英歌舞的场合也多了起来,潮阳英歌舞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原来的“星星之火”到现在的“燎原之势”,向世界传播着这片潮汕大地的热情与豪迈,它们如同一种精神纽带伴随着潮水潮音向世界展示我们强烈的民族成就感。

资料来源:

1、汕头大学图书馆 潮汕特藏网

2、《潮汕之根:潮州文化特色与形态》郭艳红著

3、《海南潮韵 休闲之都》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4、《千年古县 朝阳故事》汕头市潮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由汕头文化云综合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评论
快速评论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网站地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5-1-22 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