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4日,嵌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 作为潮汕地区民间传统艺术,潮汕嵌瓷与潮州木雕、潮州石雕并称为潮汕古建筑三大装饰工艺。其最大特点是以绘画为基础,运用各种彩色瓷再经剪取敲制、镶嵌、粘接、堆砌在建筑物屋脊、墙体而成人物、花鸟、虫鱼、山水、走兽、民生等半浮雕或立体雕效果的建筑装饰艺术。嵌瓷有圆雕、浮雕、平面装饰等几种形式。 作品大多取材于群众喜闻乐见的忠义、祥瑞、平安、富贵的题材和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造型栩栩如生的,色彩绚丽鲜艳,同时耐雨不惧烈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以审美的满足,具有饱满的美学价值,是潮汕地区特有的工艺品种之一。由于嵌瓷使用的瓷片多从饶州而来,故也称“贴饶”或“扣饶”。后来这项工艺传至福建,被称为“剪瓷雕”。 溯源发展 △ 图源网络 由于缺乏史料记载确切记载,嵌瓷的起源众说纷纭。此处,我们仅以《广东工艺美术史料》的记载为参考,嵌瓷大约起源于明万历年间。 明代万历年间,民间有手工艺人对陶瓷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瓷片倍感惋惜,便将废弃瓷片和那些有釉彩与花卉图案的彩瓷片嵌贴在屋脊上进行组装,创造性地制成简单的花卉、龙凤等图案,以装饰美化建筑。 而后,嵌瓷记忆发展到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初期技艺日趋成熟,逐渐形成平贴、浮雕和立体圆雕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尤其清末和民国初期,大量华侨归国回乡,大兴土木,致使嵌瓷在材料、工艺、题材、样式等方面与同时期蓬勃发展的剪纸、木雕、泥塑等工艺得到互相影响,工艺水平不断提升,因此艺术特色也愈发鲜明,艺人也更加专业化。 如今现存最早有明确年份记载的嵌瓷作品遗存是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的孝天宫祠。 驰名海外 大约在清末民初这段时间,潮汕地区掀起了一大波出外奋斗的“出洋”潮。有记载前往东南亚地区的潮汕人就多达298万人,嵌瓷这朵潮汕艺术之花也随之被带到了异国他乡,名扬东南亚各国。 直到现在,泰国曼谷的寺庙和花塔等建筑还保留有大量由潮汕人制作的用于装饰的嵌瓷。在柬埔寨的王宫里,也有潮州嵌瓷。 嵌瓷工艺 嵌瓷工艺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大致说来有四道主要工序:塑坯、剪饶、贴饶和微调。 1.塑胚胎:俗称"缚瓦骨"。是用砖条、瓦片剪切成所要镶嵌对象的棱骨构件(立嵌则要先用铁丝扎好的骨架),配上用石灰、红糖和草纸调匀而成的灰浆塑好雏形; 2.剪取瓷片:俗称"剪饶"。熟练的工匠常把完整的瓷器往硬地一甩或用钳子敲击,依据裂开瓷片的形状用钳子加工取"饶"; 3.镶嵌瓷片:俗称"贴饶",也就是"嵌瓷"。施工者要有一定的造型和色彩基础,作品的档次、水平决定于这道工序; 4.综合调整:从整体构图、设色、层次、疏密、动态、造型等作各个角度斟酌,该增该减反复调整(室内部分和单件工艺品加以贴金、描银、钩线,有的还用玻璃珠,胶片点缀),是最终形成完整作品的重要工序。 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嵌瓷作为潮汕地区特有的手工艺品,色彩富丽明艳,那些一片片连接在屋顶上的瓷片,承载的不仅是潮汕人百载相传的审美价值,更是潮汕地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潮汕人为建筑艺术史留下的一笔璀璨且宝贵的财富,堪称“永远亮丽的造型艺术”。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嵌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相信在后人不懈坚持下,嵌瓷技术早晚都会在现代社会再次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资料来源: [1]《海风潮韵 休闲之都 汕头》汕头市旅游局编印 [2]《潮汕嵌瓷艺术述略》 吴文轩著 [3]《潮汕之根:潮州文化特色与形态》 郭艳红著 由汕头文化云综合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2014-06-23
2015-05-30
2015-03-20
2018-08-24
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