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2021海洋广东论坛暨2021(第四届) 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广东汕头南澳岛召开。本次会议由广东历史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重大问题研究专项 2021年度重大招标项目“明清至民国南海海疆经略与治理体系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谢湜主持会议开幕式。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广东历史学会会长李庆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日根,广东历史学会原副会长、秘书长李鸿生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北京、上海等2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科研机构、文博部门的学者代表120余人以线上、线下不同方式参加会议。 参会学者集体留影 陈春声在致辞中表示,青年论坛的论文无论选题还是材料都很有新意,对海洋史后继有人感到欣慰。他谈到南澳岛是其长期关注的研究领域,南澳岛在明清海洋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漳泉潮海商走私与海盗活动的地方,各国海上势力角逐交汇的场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遗物,本次海洋史的盛会在南澳岛上举行,别具意义。在主题演讲中,他以南澳为切入点,探讨了明清之际界邻地域社会转型机制。万历三年以前,南澳以及其他沿海若干岛屿,乃是朝廷有意废弃的“海外荒岛”。对以吴平为代表的海上集团来说,政区的划分似乎对其行为不起任何影响。他们活动于山海之间,纠集武装力量,发展海上贸易,建立军事据点,来去自如,游刃有余。在本地人看来,行政上分属两省的闽粤界邻地区及其海域,自成一个区域,他们就是这个区域人群活动的主体。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致辞 李庆新指出,在国家大力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大背景下,广东作为海洋大省,要发挥历史与现实优势,打造优长学科与特色品牌,为我国海洋史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青年学者,已经成为我国海洋史学研究的主力,关系到未来,主办机构致力于办好青年论坛,为青年人提供高水平的切磋交流平台和条件,推动我国海洋史学不断进步、走向更高更远。 王日根在致辞中表示,广东社科院海洋史中心一年一度的海洋史会议凝聚起老中青三代学人,为海洋史学科体系建设作出了艰辛而重大的开拓性贡献。他指出,海洋史研究要跳出陆地思维,对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区别与融合开展研究;应当强调国际视野,开展对物质、文化交流的研究,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推进我们海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打破海洋、内陆文明二元对立观念,考察海洋文明与内陆文明的交融驱动中华文明走向外部世界的进程。他在主题发言中还指出,清代海盗减少是海洋治理的成效之一,禁海类似紧急状态,不等于限制海洋发展。清代海洋政策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长期沿用陆疆区域社会治理的做法管理海疆,其次清前期王朝治理贪腐时宽时严,官风懈怠,王朝权威难以树立,而清后期得力官员的到任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东南海疆区域治理的被动局面。此外,对海岛、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和对海外的认识显得消极被动。海疆治理体现了政治重心南移,经济重心东移。 论坛现场 浙江大学教授刘迎胜在主题演讲中谈到郑和船队负责控制航向的“番火长”并非个别性存在,船队进入印度洋后由其利用过洋牵星图导航。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体系不是封闭、自给自足的,而是吸纳人类一切文明的开放体系。暨南大学教授金国平挖掘历史地图资料中的地名信息,提出大星簪为浙、闽、粤海道上的重要望山,也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中国、日本、菲律宾和美洲间往来的必经之地,在这两国语言资料中,留下了丰富的记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纯艳剖析了南宋滨海地域渐次生长的海洋性地域特征和海洋神灵信仰的新发展,还论述了海防制度的社会控制特点。复旦大学教授董少新强调葡萄牙文资料对理解中国史的重要性,并认为构建西文中国史料学有助于增加理解中国史的多元视角,作用之一就是能更好地凸显明清时期中国的海洋性。 当天下午,海洋广东论坛暨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围绕“海洋自然生态、科学技术、知识交流史”主题,兼及其他议题,展开密集的报告和深入的讨论。12日上午举行第二节主题演讲和闭幕圆桌会议。 来源:南方+ |
2014-06-23
2015-05-30
2015-03-20
2018-08-24
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