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提出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新格局中,新材料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经过多年的不断培育,我市新材料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效应——2020年规上企业总数49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40亿元。 立足新发展阶段 我市新材料产业 应如何聚焦聚力补齐发展短板 精准发力寻求发展新路径 助推汕头在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新赛道上 跑出加速度? 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鹏程表示: “当前我市新材料产业逐渐发展壮大,但同时也面临着研发投入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偏少、缺少顺应新的产业发展导向的高端产品等问题。此外,与本地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协同性也不高。” 建设具有汕头特色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亟须瞄准痛点堵点,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后劲。 ![]() 发展新材料产业 项目是基础和支撑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推进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其中—— 七氟异丁腈产业化项目预计年产4000吨、年产值达100亿元; 电子级双氧水产业化项目的产品主要应用于芯片工业领域,预计年产值20亿元。 已落地重大项目则包括SK聚酯新材料(年产值50亿元)、星辉聚苯新材料项目(年产值15亿元),预计新增产值将达65亿元。 此外,我市现已储备总投资58.3亿元的23个新材料产业项目,“十四五”期间投资50.4亿元,按照投入产出比1:1.5估算,可新增产值约80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新材料产业一批国内外细分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广东美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研发、生产、销售色母粒、功能母粒、功能新材料等系列产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包装材料、日用塑料制品、医疗器械材料、建筑基建材料等众多领域。二十多年的稳步发展中,该企业凭借稳定过硬的品质,现已成为中国塑料色母粒行业的龙头企业,是中国塑料色母粒行业最大的内资企业,也是亚洲最大的白色母粒制造商,产品畅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材料产业迎来新的发展风口,美联也将抓住这一机会,抢占日渐壮大的功能母粒市场。记者获悉,该企业投资近2亿元的“年产两万吨高浓度彩色母粒产业化建设项目”将于下个月投产。 广东美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段文勇向记者介绍: “我们的生产基地建在汕头濠江区,同时在全国10个塑料工业发达的地区建了10个营销服务中心,一方面作为营销网点,另一方面也确保产品能够快速服务客户。” 此外,企业拟投资3.6亿元建设“功能母粒和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产业化项目”,计划新建5条新材料生产线及其配套的仓库等,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年产能36300吨。 对于我市提出构建“321”产业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段文勇表示这极大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美联一直以来都在新材料领域精耕细作,期待汕头出台更多的政策来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段文勇告诉记者,企业目前有意向往上游产业发展,像钛白粉、炭黑和各种彩色颜料生产商这类体量很大的企业,如果引进到汕头将会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助推汕头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 打通上下游 拓展产业链 像美联这样的行业领头羊,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正是未来我市新材料产业推进的方向。 结合新材料发展趋势和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我市提出要以“协同创新,市场导向,前瞻布局”为驱动,鼓励发展高端功能薄膜,培育发展锂电池材料,引导布局前沿新材料,重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高端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探索与大湾区建立协同发展模式,加快与大湾区在新材料领域形成互补模式。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500亿元。 “下来的发展路径是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锂电池材料、高端工程塑料、可降解塑料。” 郭鹏程介绍,我市将依托汕头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及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突破轻量化、微纳化、人工结构等技术瓶颈,推动省实验室研发成果产业化、本地上下游产业协作和联合创新,推动揭阳大石化产能布局与我市新材料产业形成区域协同,发展化工新材料、锂电池材料、高端工程塑料、可降解塑料,提高产业自主创新、内生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同时,大力招引产业链头部企业,尤其是储能电池、固态电池头部企业落户,优先采用本地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原材料,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实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协同发展。 来源:汕头日报 记者:杨舒佳 编辑:乐芃 往期推荐 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 一图速览 | 汕头“321”产业布局 布局明确了!汕头将重点发展“三新两特一大”产业 汕小布:请帮小布转发这篇文章吧! 公众号/新浪微博/南方+/今日头条 @汕头政务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