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档案馆 珍藏着一尊马克思银像 银像高15.5厘米、重250克 底座正面铸有俄文“卡尔·马克思” 底部铸有俄文“第六号,莫斯科铸造” ![]() 马克思银像的特写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紫赟 摄 据安徽省文旅厅革命文物处 工作人员介绍 这座银像为国家一级文物 它为何会出现在皖南山城 要从那个时局动荡、 思想觉醒的年代说起 据地方党史部门介绍 1924年 萧劲光从莫斯科留学归国 带回一尊马克思银像 至江西安源路矿 次年 安源工人运动遭镇压后 党组织将银像交由 时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的 青年党员梅大栋 ![]() 梅大栋照片。旌德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提供 梅大栋 将银像藏在包袱里 夜行晓宿,走山路野径 躲过重重盘查 回到家乡旌德县梅村 成立皖南第一个党支部 ——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 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 ![]() 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旧址。新华社记者 张紫赟 摄 1928年冬 梅大栋和弟弟梅大梁(又名梅大樑)被捕 梅大栋在狱友帮助下越狱 梅大梁未能逃出 在县城东门外英勇就义 时年19岁 ![]() 梅大梁照片。旌德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提供 梅大栋将银像托付给母亲宋坤荣 叮嘱她 “要用生命保护,等我回来” 敌人上门抄家搜查革命物件 开墙破壁、挖地三尺 宋坤荣与女儿梅竹娥、儿媳朱少白、 外孙女汪兰英、孙女梅淑华 不顾性命,将银像深埋于柴棚的瓦堆下 上面又铺上破木板和稻草 得以护住银像 但梅大栋的幼子在惊吓中意外去世 ![]() 1987年媒体报道资料 旌德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徐继霞说: “宋坤荣丈夫早年去世, 辛苦拉扯大的两个儿子, 一个牺牲,一个流亡在外, 这是极大的打击。 但她却坚定支持儿子的信念与事业, 把家中女性团结在一起, 可以说用生命守护着银像。” ![]() 梅大栋(左二)与母亲宋坤荣(左三) 生前最后一张合影。资料图片 梅大栋在逃亡上海后 任《红旗日报》编辑 后因叛徒出卖 再次被捕入狱 出狱后 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梅竹娥外孙梅春平说: “长辈们守口如瓶, 多年来想尽办法护住银像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献给国家, 才告知我们后人。” ![]() 2021年6月3日摄于梅大梁故居。 新华社记者 张紫赟 摄 这座来到中国近百年的 马克思银像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 犹如一颗火种 点燃了皖南革命的星星之火 更见证了 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 -END- 来源:新华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