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坪老宅走出“革命石匠” 一条条石刻革命标语,成为一颗颗闪耀在山间的“金星”,为当年的革命宣传加温鼓劲。而带头錾刻革命标语的正是“革命石匠”翁千,他的故居位于潮南区成田镇后坪村寨内。 ★现场探寻 老屋由石材垒建一片宁静 后坪村地处大南山的边缘余脉,全村8000亩山地多为旱园,蕴藏着丰富的花冈岩(油麻石)材料,出产石磨、石臼等油麻石产品,因此出现了像翁千父子这样手艺出色的石匠。据介绍,后坪村民传承石匠技术,传统石雕远近闻名。 翁千故居是革命烈士翁千的出生地,位于后坪村寨内的“柯仔底”,名为“振德居”,是一座占地168平方米、“下山虎”结构的古民居,2017年8月28日被公布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址坐北向南,房屋墙体为石材垒建。长期闲置的故居一片宁静,建筑物显得有些斑驳,有的房间屋顶出现了坍塌。 据了解,翁千遗下的铁锤、铁笔等打石工具一直保存到1963年春,由翁千的家属官美香捐献给文物工作组,现保存于潮阳博物馆处。 ★红色足迹 满门忠烈为革命 翁千又名登科,1879年出生于潮南区成田镇后坪村。翁千从小家贫如洗,因而只进私塾读书3个月后,便随父母在家乡种田,一边跟着父亲学打石。在父亲的教导下,心灵手巧的翁千刻苦学习,日积月累很快练就了打石的本领。他不仅能打出各种做工精巧的石器,而且能刻出深沟平底的碑字,字体粗细分明,栩栩如生。更难能可贵的是,只读了几个月书,翁千却能够自学文化,练习书法,这为日后镌刻大南山革命标语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功底。长大后,翁千以打石谋生,不久就成为大南山一带著名的石匠,长期的艰苦生活使翁千具有强烈要求自由民主和反抗强暴的革命精神,他正义凛然,疾恶如仇。 1926年,成田和沙陇农会成立,翁千和几个年纪较大的儿子,牵头联合全村的穷人,组织了后坪农民协会,并把该村的“三姓祠”作为农会会址。 翁千曾在红场镇的红场阅兵台正面刻上“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标语,如今,人们仍然可以在红场阅兵台上看到这条石刻标语。据统计,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群共35石57条,461字(其中潮南区红场镇24石37条,共306字;普宁县汤坑径7石10条,81字;惠来县盐岭径4石10条,74字)。1978年12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把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定为广东省重点革命文物,与红场广场、红场红宫合并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石刻革命标语像大南山这样数量多,范围广,实属罕见。 从1928年夏至1931年冬,翁千和他的助手冒着生命危险,在盐(岭)汤(坑)径到雷岭径,纵横数十里的路边石上,刻下一条条的石刻革命标语。在那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翁千带领儿子及亲属,一起坚持革命斗争,浴血奋战,其次子、四子、六子、堂弟、堂侄等5人,为錾刻革命标语,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先后献出宝贵的生命。虽历经岁月更迭,但他们的英雄事迹仍传颂至今,他们的革命精神,更是历久弥坚。 来源:“网信汕头”公众号 努力让人民群众 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 感受到公平正义 |
2014-06-23
2015-05-30
2015-03-20
2018-08-24
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