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花开花落漫同论 雨露栽培在本根 预卜春风红杏好 一枝今已出花园 # 南澳竹枝词 / 清·温应广 #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在潮汕家庭,这一天还是举行“出花园”成人礼的特殊日子。 ![]() “出花园”是潮汕民间传统习俗,被列为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明代嘉靖十一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潮汕俗语云:“十五成人,十六成丁”。家里男孩女孩满15岁(虚岁),就要拜祭公婆母(也叫花公花妈,是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走出庇佑的花园,意味着少年们要告别随心所欲的童年,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大人。 ![]() “出花园”是潮汕孩子人生历程的重要转折,这一天,长辈会叮嘱孩子要说好话,并且只能呆在屋里,表示从此不贪玩耍,做个循规蹈矩的人。 传统“出花园”的仪式流程非常细致丰富,包含了潮汕民间信仰和民俗风情,渗透着浓烈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担当。 # 出花园的仪式 # 七月初七 / 七夕 ![]() 问卜占卦选吉时 孩子是否能够“出花园”,要在此前问卜占卦,假如神明明示可以便选择吉时,举行仪式。一般不择日都是在农历七月初七进行。 ![]() 十二花水浴更衣 要准备12种不同的寓意吉祥的鲜花,例如芙蓉花、石榴花、春草、状元竹等,洒在水里给孩子沐浴,洗净稚气,脱胎换骨。沐浴后要换新衣,系上红肚兜、穿上红木屐。 根据习俗还要跳“胶掠”,“胶掠”是用竹编织而成的大箶,里面放着粿品、糖果和花生米,孩子穿着红木屐跳过大箶,往复多次,寓意跳出墙园,步步高升,勇于担当,有所作为。 ![]() ![]() ![]() 床上祭拜公婆母 公婆母是在主人床上拜的,如果是第一个孩子、第一个男孩和最后一个孩子,就要准备三牲(鸡、猪肉、乌鱼)、五碗头(龙舌鱼、猪肝、猪肚、春菜、豆干等)、十二碗甜品及粿品的供品,拜谢公婆母保佑孩子平安长大,出了花园以后是大人,就不用再拜了。 ![]() 坐主位吃"头彩食” 祭拜公婆母仪式结束后就要吃"头彩食”,孩子要破例坐在餐桌的主位,先吃第一口,表示已成为家中的“栋梁”,要承担家庭的责任。 “出花园”的餐桌十分丰盛,每一道菜都寄托着长辈对孩子的期盼和祝福:咬一下鸡头,叫做“独占鳌头”,以后出人头地;吃一碗猪肝猪粉猪肚,就要“换肠换肚”,做个有“肚内”(有度量)的大人;吃猪心表示对人有心,尽孝道、有情义;吃芹菜会勤劳,能吃苦耐劳;吃厚合菜,以后处处六合;吃青蒜,以后能除会算;吃葱,以后聪聪明明;吃豆干,以后做官...... ![]() 穿红木屐 咬鸡头 “咬鸡头”是“出花园”习俗中比较奇特的一项,和穿红木屐一起都是来源于明嘉靖时期的潮州状元林大钦的典故。 传说林大钦小时候买不起红鞋,便穿红木屐。有一天放学遇见一位抱着公鸡的老者,对上他的上联便能获得这只公鸡。林大钦完美对上了并赢得公鸡,回家后父亲将煮熟的鸡头奖励给他,希望他以后能出人头地,结果后来林大钦真的高中状元。于是潮汕人认为这是个好兆头,便让孩子“出花园”时咬鸡头、穿红木屐。 ![]() 在汕头老妈宫戏台(上)/马来西亚潮州会馆(下)举办的“出花园”活动 ![]() 本文图片来源:汕头市文化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