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未来一个时期残疾人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安排。7月2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中国残联理事长周长奎,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宋鑫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三五”以来残疾人事业成就斐然 ![]() ▲张海迪(徐想 摄) 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十三五”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成就斐然。张海迪介绍,“十三五”时期,各级残联全力推动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现在完成了既定目标。 农村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71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摆脱了贫困,1180多万残疾人纳入了特困救助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了2600多万残疾人。 全面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860万城乡持证残疾人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也达到了95%,5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就读,实现了融合教育,还有5.8万名残疾学生进入了高等院校就读。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0%,其中近百万残疾儿童得到了康复救助。 依法保障残疾人权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断优化。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民法典等20多部法律法规对保障残疾人权益作出规定。一些保障措施也在完善,各级财政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残疾人服务设施达到4000多个,残疾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进步。 深化推进残疾人事业领域改革创新,残疾人事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服务资源有效聚合,各级财政对残疾人事业的资金支持比前五年增长90%。 “我看到了很多残疾人的真实生活,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给他们带来的福祉。”张海迪说,“我们就是要努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让残疾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十四五”为残疾人描绘希望蓝图 《规划》提出,到2025年,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到2035年,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相适应,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部署。”周长奎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詹成付介绍,民政部门将在“十四五”期间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在残疾人民生兜底保障方面下功夫。要扎实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二是继续在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方面下大功夫,加强社区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助残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广泛开展;三是继续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方面下功夫,完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政策体系,扩大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的供给,建立健全保险、福利、救助、慈善相结合的支付保障体系。 促进残疾人就业,是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残疾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自立自强,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部分残疾人就业的质量还不高,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宋鑫说。 宋鑫介绍,“十四五”期间,人社部将做到“四个强化”——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技能提升、强化就业服务、强化权益维护,落实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帮助残疾人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技能,为残疾人提供全链条、专业化、精准化的就业服务,依法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 张海迪对“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充满期待:“我相信《规划》的实施一定会给残疾人带来新的希望,帮助他们走向美好的生活。” 答记者问实录 ▼ “十四五”期间,要保证我国残疾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还有哪些难点?针对这些难点,如何应对,如何解决? 张海迪: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谢谢我们的记者朋友,谢谢你们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 在“十四五”期间,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残疾人事业怎么样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说残疾人已经全部实现脱贫,发展是个重要问题。首先我们想,什么样是有质量的生活,什么是高品质的生活,这要有一个界定。这些年,我看望过很多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家庭。我们大家都知道也都了解,一个人残疾了往往会牵扯到整个家庭,本来好好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难和贫困。比如,身体瘫痪,我们看到他坐在轮椅上或者躺在床上,但是我们要想想,他后面很多生活是我们看不见的,或者不容易看见的。比如一个残疾人他躺在床上,需要喂饭,需要翻身,需要清洗,需要家庭成员付出很多的爱的支持。我们不难想象那种家庭的痛苦。因为要照顾残疾人,有些家庭成员就不能去工作,收入就减少了,家庭的幸福指数就会降低,这是一个连锁问题。残联要做的就是推动政府部门,大家一起帮助这样的残疾人能够得到康复,得到托养服务,目的是解放家庭成员,解放生产力,让家庭减少后顾之忧。这是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残疾人的各种困难和困境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者要特别深入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认识残疾造成的困难和困境。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讲得很细,但我们作为残疾人工作者,心里装着很多残疾人和家庭的痛苦,我们深深地理解这样的家庭,因此我们要拿出百倍的热情来很好地帮助残疾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家庭去改变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好,让他们能够有幸福感。新时代的残疾人事业要有新发展,残疾人工作要从认识中发展,从发展中认识,《“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就是在这个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的,我相信这个《规划》的实施一定会给残疾人带来新的希望,帮助他们走向美好的生活,也希望各位媒体朋友能够像我们一样、和我们一起来帮助残疾人,关心他们的生活,多给我们提意见。谢谢。 刚才周理事长提到了残疾人“两项补贴”,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的建设情况?目前还存在哪些难点问题?下一步又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解决这些问题? 詹成付: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全面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时间起点是从2015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开始。截止到去年年底,两项补贴已经惠及了1212.6万困难残疾人、1473.8万重度残疾人,已经成为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打赢脱贫攻坚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民生保障制度。 经过五、六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制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都进行及时的完善和调整,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事情。 一是针对补贴标准偏低难以满足残疾人需求的问题,我们从2019年开始建立了“两项补贴”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这个机制,尽可能使这些补贴标准能够及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当地的财力负担水平相适应,从而更好地兼顾残疾人生活的长期性问题。 二是针对补贴申领不方便问题,我们依托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补贴资格认定的跨省通办。给大家一个数据,截止到今年7月26日,因为这项跨省通办是今年上半年才开始实施,全国已经受理了跨省通办申请案例363例,经过审定以后,成功办理了138例,这是个开头。 三是针对补贴发放不精准问题,我们正在会商有关部门开展动态核查,目的就是使这“两项补贴”应享尽享、应退尽退,就是你不该享受的就不要享受,这样就使有关资金用到刀刃上。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8500万残疾人仍然是我们格外关心、格外照顾的特殊群体。“十四五”期间,我们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财政、发改、残联系统,及时足额发放这些补贴,并加强监管,进一步提高补贴的精准化水平,让残疾人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好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谢谢。 文章来源:广东残联 ![]() ![]()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