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铿,原名冯岭梅,1907年10月生于广东潮州,原籍浙江杭州,随祖移居海阳县城南面的云步村(今潮州枫溪云步),及后迁至汕头市,其故居位于汕头市金平区小公园街道商业街72号。 冯铿 冯铿出生于书香世家,受到熏陶,自幼酷爱文学。冯铿在友联中学高中部读书期间,为当时《友中月刊社》骨干,当时正值国民革命在广东兴起,潮汕地区是广东乃至全国国民革命的中心之一。在这么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年仅十七八岁的冯铿,便以笔杆子当作战斗武器对准反动势力,在此期间,她发表了《国庆日的纪念》、《破坏与建设》、《学生高尚的人格》等近十篇文章,深刻剖析国家混乱的原因。作为一个中学生,冯铿对政治的洞察力入木三分,分析鞭辟入里,难能可贵。她不仅通过发表文章为革命助威呐喊,还积极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当选为岭东学生联合会代表,活跃在声援“五卅”运动、迎接东征军、集会、游行、演说、演剧、募捐等各种革命群众活动中,并在思想上初步接受了共产主义。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冯铿和爱人被迫流亡粤东乡间,但仍在上海《白露》等刊物上继续发表较为成熟的作品。冯铿在革命斗争的挫折中得到了磨炼,更坚定了追求真理的信念,1929年2月她和爱人到上海投奔革命斗争,经杜国庠、柯柏年两位同志的介绍,于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冯铿参加了该组织,主要担任工农工作部的工作。“左联”一成立,就以战斗的姿态出现,它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武器,不仅对各种错误文艺思潮包括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观点进行批评和论战,而且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和迫害压制进步作家的活动进行顽强的抗争。冯铿以一个青年共产党员的战斗热情,勇敢地投入这场斗争,她不仅参加“左联”联络工会、张贴标语、印发传单、宣传群众的工作,还先后创作并发表了诗集《春宵》,随笔《一团肉》等多篇,短篇小说《遇合》、《小阿强》、《红的日记》等十几篇,中篇小说《重新起来》和《最后的出路》。这些力作和“左联”其他青年革命作家的作品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诚如鲁迅的高论:“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步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冯铿手稿 1931年1月17日,冯铿在上海东方饭店参加党内会议时与其他同志不幸一同被捕。她备受酷刑,面目浮肿,但依然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高贵气节。2月7日午夜,她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伪警备司令部。临刑时冯铿高唱国际歌,身中九弹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是夜,一同蒙难者有二十三人,其中包括冯铿在内的五位“左联”青年作家。“左联”为此出版纪念死者专号《前哨》,并向国内外发表宣言,谴责敌人暴行。国际进步作家组织和各国知名作家纷纷发表宣言,抗议国民党当局的暴行。从此“左联五烈士”的英名,辉耀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册。1950年4月,人民政府将二十三位烈士的遗骨由龙华旷地移葬于上海大场公墓,并立碑永志。 以冯铿烈士为代表的“左联五烈士”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以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作支撑,面对牺牲仍然坚信革命必定成功、光明即将到来。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信念和共产党人的政治胸怀,值得后人缅怀铭记。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曾创作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纪念“左联”五烈士,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 精彩文章 1.献给党的一句话——汕头市纪委监委“七一”特别策划微视频 2.华侨试验区纪工委: 找准日常监督“小切口” 力促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3.勤廉风范 | 毛泽东:不爱排场的领袖 4.勤廉风范 | 周恩来:永远不与群众脱离 |
2014-06-23
2015-05-30
2015-03-20
2018-08-24
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