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NEW///ARRIVAL ![]()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从前慢》木心 你有多久没有写过信了? 不可否认,写信在这个年代确实是一件麻烦的事儿。先将想说的话写在信纸上,再将信纸装进信封里、然后封口,写上地址邮编;还要遵循格式:左上角写收信人邮编和地址,右下角写寄信人地址和邮编;最后再贴上邮票,投入邮政筒里,接着在漫长的等待中,期待下一封回件到来...... 相比起来,信息化时代的最大好处便是邮政通讯发达。相思挂念不过一通电话,倾述分享几条信息转瞬则达。我们有足够的条件要求对方尽早回复,也无需将自己的忧伤与挂念,寄托在漫长的等待里,即便“千里寄相思”也不过几秒时间。 ![]() 只是相对的,我们的文字也更“轻”了些,匆匆的一句挂念,下次再回,便要等到彼此有空的时候。不像以前,一张信纸,两相传邮,三段文字,就叫人千百次的回味。 ![]() “传邮万里,国脉所系。”世界著名外交家周恩来总理就曾将传邮比作国脉,足以见得传邮地位之高。它可以说是继道路交通,又一重要的信息传输方式。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手机、通讯不便的时代里,书信是千万户普通人家寄托情感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邮政局也同时在这一复杂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 ![]() (向上滑动启阅) 汕头邮政总局大楼俗称“安平邮局”,地处当时最核心和最繁华的外马路25号。建于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占地面积460平方米,为钢筋混合结构,两层欧陆式建筑,平面为L型,石、钢筋、洋灰的三合一结构;正立面为对称三段式,花岗岩石砌筑的基座、八根带涡卷的希腊式大圆立柱,使整座楼平添了一种威严的气势;檐下是西洋纹样的装饰三角形山墙,主立面二层凹进形成阳台且有石栏杄,目的在于突显潮汕建筑的特点。 大楼首层的3个门安装有6扇厚实的落地实木门,正门上方镌刻“邮局”二字,外墙采用清水灰砖和红砖,富有特色。此外,大楼所有窗扇均采用木制百叶窗,从建成初期一直完好地保留至今。楼的层高均超过4米,一楼大厅和二楼房间均设有西方特色的壁炉、房间铺设木地板,二楼保留了原有的地砖、木地板、壁炉、门窗以及一处英国制造的铁铸保险库门。是当时汕头最为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的建筑之一。 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是汕头第一所自建邮局,见证了汕头开埠以来的邮政通信发展历史。该建筑结构格局和二楼内部装饰保存完好,造型雄伟、装饰精致,是研究汕头开埠建筑的重要实物依据。 ![]() 清同治六年(1867年),潮海关(即汕头海关前身)在海关区内开办邮政业务,服务于当时在汕头的外国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经清政府批准,潮海关在汕头设立首家官办邮政局,也就是汕头邮政总局,局址设于汕头海关区内,隶属海关管辖,由洋人税务司任局长。这既是汕头开埠以来的第一所自建邮局,也是全国首批25个邮政局之一。 此后,汕头邮政总局在粤东、闽南西、赣南等地陆续设立分局(所)共144个。1910年,汕头邮政总局改为汕头邮政副总局。翌年5月(清宣统三年),潮海关奉命把汕头邮政局及各地分局(所)的财产、业务移交当地管辖。汕头邮政副总局脱离海关,归属邮传部邮政总局管辖,但局址仍设在海关区内。 1918年汕头发生大地震,邮政副总局房屋被毁,官方筹银约15万元自行购地建设局屋,“汕头邮政总局”正式独立运作,并于1922年在外马路头购地自建邮电局。潮汕人口中的“老安平邮电局”、“安平邮局”也于此时,正式落地。 ![]() 直到2005年,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正式被汕头市人民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并于2016年9月,被汕头市委、市政府列为“汕头十大历史文物保育修复项目”之一,正式启动修缮计划,重点围绕“汕头特色、开埠文化、邮局特点”三大要素进行布展修复。 201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将汕头邮政总局大楼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直到今日,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整座房屋结构基本保存完好,不论是整体设计,还是外观造型,或是内部结构,均是一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既融合了当时西方建筑的外来建筑文化,又有潮汕特色骑楼建筑物的风俗气质,是潮汕发展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代表。 ![]() ![]() ![]() ![]() 旧时的汕头埠万商云集,百业兴盛,汕头邮政总局大楼一路见证着汕头邮政业的兴盛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汕头开埠后商业贸易的兴盛,和汕头在广东、华南等地区的重要邮政枢纽地位。 刚解放时,汕头设有电信、邮政和市话三个局,分别办理不同业务。位于安平邮局大楼的邮政局,是当时汕头市区唯一一个邮政营业点。上世纪五十年代通讯产业发展并不发达,写信是当时普罗大众对外沟通交流最主要的联系方式。因此身着深绿色制服的邮递员,旧时的社会地位也很高,邮局大楼几乎每天门庭若市。 ![]() ![]() △步班邮差用的摇铃 当时邮差中流传的打油诗“一根扁担两根绳,一盏马灯两只铃”就是当时邮差的典型形象。每到一处地方去派信,邮差都会摇一摇铃铛,告知周围的人,他们在派送信件。 ![]() ![]() △民国时期使用的邮袋 邮袋,是邮件容器的一种,一般用帆布制作。是邮件在分拣封发和运输中最常使用的一种邮件容器。由于邮件大小不一,按照邮政部门的实际需要,邮袋分许多种型号,型号和生产年份印在袋身上。邮袋为邮政部门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 ![]() △民国邮帽 民国时期不同的阶层会戴着不同风格的帽子,这些帽子代表了一个时代特点,弥足珍贵! ![]() ![]() △邮差穿的号坎 二十世纪,当时的“大清邮政”,邮差没有任何劳保用品,邮政局仅发一件无领无袖带有红的绿色号坎(当时叫号衣),带有胸补的上面饰有黄色字样,以标明邮差的身份。 ![]() ![]() △民国时期保险柜 1922年汕头邮政总局建成初期,在一楼和二楼设有邮局保险柜室,室内陈放着多个由英国铸造精密的保险柜,用于保管邮局内部重要账簿、单据、贵重物品和现金。这些珍贵的物品随着时代的转变,历史的变迁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 ![]() △石花撙 具有近百年历史的石花撙,于2014年汕头邮政总局修缮过程中从地下挖出来,至今保存有当年的面貌。 ![]() ![]() △邮政自行车 邮递员每天穿街走巷送信必不可少的工具,伴随着每天信件到来的,便是邮递员自行车“铃铃铃”的车铃声。 ![]() ![]() △邮票分拣桌 ![]() ![]() ![]() △邮局工作人员情景还原现场 近百年的老邮局一路见证着汕头邮政业的发展,也是中国邮政发展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代表。对于现代的人来说,书信代表的往往只是一种独特的情怀。 但在旧时,世界还没被现代化通讯与网络所攻陷,伴随着书信出现的,除了邮差“铃铃”作响的自行车,最重要的是等待信件的期待和收到信件时的那份喜悦。 ![]() ![]() 这种喜悦是相隔万里,依然想知晓远方是否安好的思念;是知晓路远艰难,所以每一次情感交流才倍显珍贵的见证;是现在任何一种通讯方式无法比拟的历史痕迹。那时候文字饱含深情,交互成为隽永,那时候世界虽慢,一切值得等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