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这个充满期待、富有朝气的2021年春天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全面吹响“十四五”新征程的号角。站在新起点,展望新征程,本报推出《迎两会 话发展》特别报道,聚焦各级各部门牢记使命,感恩奋进,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新目标新举措新期盼,共绘“十四五”美好蓝图,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市发展改革局: 纵深推进“新时代活力特区”建设 “今年如期举行的全国两会令人倍感振奋,充满期待!”昨天下午,市发展改革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踏上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十四五”时期,我市将聚焦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围绕建设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省域副中心城市,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的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区域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和建设教育、医疗、文化、商贸高地,打造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等方面奋发作为,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力争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800个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起步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是‘十四五’期间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发展改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我市纳入“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共计800个,总投资约1.2万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约7500亿元。其中,续建项目301个,新开工项目499个。项目覆盖新基建与创新发展、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能源、水利、城市更新、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民生保障等领域,包括汕汕铁路汕头段、汕漳铁路、疏港铁路、牛田洋快速通道工程、汕头高铁站枢纽一体化工程、粤东城际铁路等一批夯实我市交通基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比亚迪智能终端零部件生产、潮阳万达广场、粤东江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天环冷链物流仓储等一批促进我市发展提质增速的优质产业项目;汕头大学东校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二期校区(南校区)建设项目、汕头市中心医院易地重建项目、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等一批民生保障项目。 谋划八大重点制造业体系 项目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十四五”时期是汕头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关键时期,我市在推进产业发展方面又有哪些举措呢?市发展改革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市委“1146”工程中的“4”就是指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旅产业、现代农业4个新兴支柱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和有效投资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石化、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市发展改革局围绕汕头现在的产业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谋划汕头“4+4”的八大重点制造业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链式发展,加快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传统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程,打造时尚潮派服装、动漫玩具、精细化工、印刷包装等为代表的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同时,以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四大新兴支柱产业为重点,招引一批引领性、标志性、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加快新兴产业与现有行业的互动融合发展,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助推汕头“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目前,全市除了谋划‘4+4’的八大支柱工业体系外,还初步谋划构建‘3+8+N’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据市发展改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3”是华侨试验区、汕头高新区和汕头综合保税区等三大功能区平台,“8”是澄海区六合围片区、澄海区莲花山片区、濠江区滨海片区、潮阳区海门片区、潮阳区金浦片区、潮南区两英片区、潮南区井都片区、龙湖区龙东片区等八大重点产业片区,“N”是现有或谋划的产业集聚区(首批拟认证5个)。 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实现整体跃升 为了谋划未来5年产业发展蓝图,我市编制了《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围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与特征,提出,到2025年,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发展质量、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作用凸显,“新时代活力特区”建设纵深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实现整体跃升。市发展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还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位居沿海开放地区前列,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完善,成为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经济特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进入全国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行列。 本报记者 黄泽春
华侨试验区: 抢抓机遇擦亮“侨”字招牌 大年初三的清晨,汕头大学东校区暨亚青会场馆项目建设工地已恢复节前的“生机”,机器轰鸣、装卸车穿梭,工人干劲十足;与其相邻的亚青会配套项目塔岗围市政工程,控制性节点翠峰路下穿隧道春节后底板全部浇筑完成,整个工程计划今年上半年完工……在华侨试验区直管区东海岸新城这片新兴的热土,一座覆盖多功能的滨海新城正慢慢崛起。 站在奋进“十四五”的崭新起点,华侨试验区表示,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项目建设为先导,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政策落实为关键,进一步擦亮“侨”字招牌,用更多高招、实招、硬招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华侨试验区建设成高品质城市建设样板区、改革创新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发展示范区、区域对外开放先行区。 政策叠加,下好改革创新先手棋 欲破坚冰,政策先行。华侨试验区紧紧抓住“省政府支持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24条政策”和“下放的第一批‘8+1’省级行政职权”的政策叠加优势,在服务华侨、金融、数字经济、华文教育等方面先行先试,致力打造政策洼地。今年以来,华侨试验区积极与各省直部门沟通衔接,对接省级行政职权下放工作,确保下放的省级行政职权接得住、管得好、用得上。 下一步,华侨试验区将继续实施好《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与市各责任单位的沟通联系,主动争取国家、省对口部门工作支持,切实推动各项改革发展措施落地见效。积极承接省市下放管理权限,继续向省申请第二批下放华侨试验区的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参照其它重大平台适应华侨试验区行使的省级管理事项。加紧推进《汕头经济特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直管区)条例》立法相关工作。 品质提升,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 截至目前,华侨试验区直管区范围已建成总长33.6公里的市政主次干道,跨江大桥3座,海堤24.5公里,新溪片区综合管廊22.64公里;建成一批公园绿地,包括津湾公园、东海岸公园、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五十米绿化带、东海岸绿地公园、红树林公园等。 据了解,华侨试验区直管区现有在建项目54个,202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6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114.75%。新的一年,试验区将全力推进汕头大学东校区暨亚青会场馆建设,确保按期交付使用;加快推进2021年省、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珠港新城和东海岸新城新溪、塔岗围片区控规修编;加强与大型央企、国企对接联系,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尽快落地;谋划建设会展中心、购物中心、美食街、夜市经济等配套设施,打造一个具有潮汕特色的都市乐活中心。 提效增能,培育产业发展新沃土 招商引资,是华侨试验区作为推动直管区建设发展的“一号工程”和“第一动力”。截至目前,落户的总部经济项目有10个,总投资194亿元,已吸引166家企业注册落户,总注册资本241亿元。下来,华侨试验区将着力加快深圳汕头协同创新科技园建设,积极引进深圳重点产业项目。加快与前海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互设协作交流中心,吸引前海企业在深汕协同创新科技园落户发展。加快引进一批总部项目和重大项目,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新中心。加大特色金融产业特别是跨境金融发展力度,提升“华侨板”服务和辐射功能,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工作。积极申报设立汕头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设运营好华侨试验区数字科技产业基地。 华侨试验区党工委书记林定亮表示,新的一年,试验区要站位新起点,在推动政策落地落实上持续发力;要融入新格局,在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上献计出力;要顺应新期盼,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上竭尽全力;要应对新形势,在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上凝聚合力。锚定宏伟蓝图,脚踏实地加油干,以优异的成绩、最好的答卷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本报记者 蔡晓丹
市交通运输局: 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如何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力开好局起好步,我市交通运输部门表示,“十四五”时期,将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努力推动汕头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昨天,汕头港广澳港区二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广澳港区集装箱吞吐能力和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升级,年设计通过能力由原来的43万标准箱,提升到190万标准箱。港口是重大交通枢纽,近年来,港口建设正日益成为汕头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记者了解到,在“十四五”时期,我市还将继续推进“十三五”规划续建项目广东华电丰盛汕头电厂“上大压小”新建项目配套码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和粤电汕头LNG接收站项目前期工作。同时,开展汕头港全港锚地选划工作,选划满足到港船舶待泊、候潮需要的公用锚地;谋划启动汕头港海门港区防波堤一期工程、汕头港广澳港区航道三期工程和汕头港海门港区航道一期工程。 不断完善港口航道体系的同时,我市也加快构筑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如今,汕头境内高速公路织密成网,沈海、汕昆、甬莞、揭惠、汕湛、潮汕环线这6条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27公里,密度由原来约6公里/百平方公里跃升到11公里/百平方公里,有力促进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今年交通运输部门还将加快汕头澄海(南澳)至潮州潮安高速公路、潮汕环线联络线延长线(京灶大桥)建设,补齐高速公路网短板,构建更加高效快捷、衔接顺畅的高速路网。 “十四五”期间,我市还计划启动澳头、店市等高速公路出入口改造,服务民生出行;开展梅潮南延线、汕头至饶平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积极向省沟通汇报争取适时启动,强化汕头市高速公路网区域性枢纽地位。规划储备西部加密线等一批项目,适时启动前期研究工作,预留建设廊道。未来几年,随着这些规划新建的高速公路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汕潮揭三市的互联互通水平,促进三市同城化发展,实现汕潮揭市域“半小时通勤圈”,并进一步缩短汕头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增强汕头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铁路、轨道交通建设也被列为我市“十四五”时期的重中之重。我市交通运输部门将全力推进汕汕铁路、汕漳铁路汕头段建设,打通“广汕漳+厦深”沿海高铁双通道;加快实施广澳港疏港铁路建设,完善广澳港区集疏运体系,打造“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平台;推动汕头往潮州、揭阳城际铁路尽快启动建设,促进汕潮揭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与此同时,紧抓汕汕铁路建设契机,以“站城融合”、“零换乘”理念规划建设以汕头高铁站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实现对外运输方式和城市交通运力匹配、时刻衔接,最大程度缩短旅客换乘距离和换乘时间。 “十四五”时期,我市交通运输部门将以亚青会为契机,围绕构建“承湾启西,北联腹地”全国性枢纽节点目标,坚持交通、产业、空间一体化协同发展,坚持重大项目驱动战略,按“服务重大战略、突出统筹融合、注重品质效益、强化绿色安全、坚持改革创新、弹性适应预留”原则,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 蔡晓丹
濠江区: 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幸福濠江 “‘十四五’时期是濠江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要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新使命、新任务,深入实施‘1135’工作路径,在高质量发展中演绎精彩。”在近期召开的濠江区委四届十九次全会上,濠江区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1146”工程,高质量融入“双区”建设,推进深汕深度协作,全面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濠江,努力成为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排头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头起好步作出积极贡献。 开局之年,要以起步就是冲刺的状态,推动各项工作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阶段来,濠江区把“产业强区”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加快处置和盘活闲置土地,充分挖掘存量用地潜力,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价值,全力做到“宁让土地等项目,不让项目等土地”。目前,濠江区高铁汕头南站、滨海、青洲等片区产业用地整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同时,濠江区将以更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以引进一批产业链式化、关联性强的“顶梁柱”“旗舰型”项目,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发展格局,为濠江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项目“活水”。 展望新发展阶段,濠江区将重点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大力实施“补链·展链·强链”行动,带动海上风电、智慧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冷链物流、电子数据、建筑装配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坚定不移走好“产业强区”之路的同时,深入挖掘平台资源,积极发挥汕头综保区政策优势和广澳港区资源优势,探索区港联动、港城融合新模式,推动濠江区、综保区、广澳港在资源、产业、信息业务等方面联动发展,打造汕头市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同时,用好用活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与中国(汕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积极配合汕头申报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汕头片区,争取在享受自贸区优惠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 濠江区三面环海,坐拥百里黄金岸线,更拥有国内唯一的河道型海峡——濠江。随着政策机遇不断迭加、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发展势能加速积蓄,阶段来,濠江区相关单位按照“1年打基础、3年见成效、5年大跨越、15年大发展”的目标要求,紧锣密鼓稳步有序推进“一江两岸”整治开发工作,着力提升濠江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 在进一步提升交通通达水平方面,沿江路、河中路东延段工程可以说是其中的“重头戏”。记者从濠江区“一江两岸”办公室获悉,河中路东延段工程将于今年启动建设。该项目在加强南滨片区与濠江中心区联系的同时,大大缩短了汕头北区与南区的时间距离,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全区交通运输体系,提升交通效率,从而优化营商环境。届时,汕汕铁路汕头南站、汕湛高速汕头南站,沈海高速、汕头海湾隧道、牛田洋快速通道等关键交通节点要道将在濠江串珠成链、织线成网,有利于濠江整体加快融入汕潮揭都市圈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此外,项目也将同时放大广澳港区、保税区的功能辐射优势,有效促进区港联动、港城融合。下来,濠江区将继续狠抓落实,塑造城市风貌,提升生态品位,构筑吸附人才和产业的“强磁场”,打造引领濠江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经济带,助力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本报记者 杨舒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