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出阁的哭婚风俗,并非藏族或台湾高山族等才有,我们汉族也极流行。据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记载,这一风俗各地名称不同,有叫“哭出婚”或“哭嫁囡”、“哭轿”等等。有的地方,母亲、女伴等也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歌的内容因人而异,有世代传承,也有触景伤情或发泄不满。而这些《哭婚歌》已成为我国民歌的一种别致样式。潮汕畲族还保留有《阿姐欲嫁目汁流》的歌谣。 潮汕的哭婚风俗,在新娘上轿前,需进行一个小仪式,就是手抓大门哭泣。潮汕人具有深蕴涵养,哭婚不唱《哭婚歌》,唯以号啕哭泣表示。为了圆场,此时,机敏善解的青娘母,即调侃地唱出四句歌来:“姑娘出阁哭啼啼,三把泪水二鼻涕,非是今日不欢喜,特留爹娘买田地。”然后在新娘头上洒红花水(柘榴花水),又唱:“红花水,洒上头,出门目汁勿再流;嫁到夫家辅夫婿,生子添福穿紫袍(做大官)。”这二首四句立即扭转了尴尬场面,让大家高兴万分。姑娘哭婚,由衷之情,难于逆转,青娘的歌,是大吉大利的征兆,自此这种哭婚方式就被保留下来,并假名为“不哭不发”、“越哭越发”。 有一则故事:某乡后生兄与一姑娘相好,在向姑娘家提亲时,无奈对方家长嫌其家贫不允。后生兄一气之下,决心外出赚钱,定娶姑娘为妻。姑娘也誓非后生兄不嫁。数年后,后生兄在外赚了一笔银子,回乡重礼又向姑娘家提亲。其父母无话可说,也就许诺。出嫁之日,姑娘几经周折,苦尽甘来,正高兴万分,出门前哪还能流眼泪?出阁不哭是不能上轿的,不然娘家财气尽被带去。姑娘父亲在束手无策之下,忽操竹杠,不分皂白给新娘一棒。新娘挨打,疼痛难忍,就大哭大喊“我父啊!我父啊!”这一哭父,姑娘家人惊恐地大嚷“衰死!”原因是潮汕风俗,新娘出门哭婚,只能哭。如果家中父亲去世,才可“哭父”。 这则笑话,只是对哭婚的揶揄。而今婚俗,在文明婚礼兴行之后,姑娘嫁前能知夫家情况,婚后也可随意省亲,无所忧虑,这“哭婚”环节已慢慢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