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旧貌换新颜,“金桥前”马蹄丸叫得响、卖得火,扶贫微型工厂带动就业促进村民增收,新建的休闲农场人气渐渐旺了起来……脱掉“穷帽”的潮阳区金灶镇桥前村处处焕发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桥前村的大变样得益于帮扶单位汕头市检察院、汕头海事局、潮阳区检察院和驻村工作队开出的“党建引领+精准帮扶”良方。如今,桥前村的村集体与村民收入显著增加,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村人均年收入超19000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213人全部实现脱贫。 桥前村是纯农村居,但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2亩。那么,“脱贫战”该怎么打?帮扶单位领导和驻村工作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绿色发展、打造品牌、增加价值”的扶贫思路,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逐步改变乡村的面貌。 谋发展要有敢担当、想干事、会干事的“领头雁”。从桥前村走出去从事电商行业的90后大学生许泽彬看到家乡的喜人变化,毅然回到家乡担任桥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挑起了脱贫攻坚的重担。同时,不断引导政治素质好、带动能力强的年轻村民充实到班子中,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建设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 村里主干道——金寨线由原来土路建成8米宽水泥路,新建公交车候车站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大力实施农田水利设施改造、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使内涝成为过去式,河溪水清岸美;党建普法文化活动广场、七星伴月池、图书室等一批新农村建设项目先后建成……环境、基建等民生短板不断补齐,特色产业快马加鞭。桥前村马蹄种植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马蹄丸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至今。在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指导下,许泽彬凭借着丰富的电商营销管理经验,注册“金桥前”商标品牌,打造b2c电商平台,推介“土特产”拓宽销路。项目上线后销售额近20万元,让村民尝到创新销售模式和创建特色品牌带来的甜头。 春节前正是马蹄丸的销售旺季。在桥前村的产业扶贫中心,村民们正忙着马蹄丸的加工、晾晒、包装。“这个集马蹄加工、农产品展示、电商销售为一体的项目是去年新建投入使用的,这样就形成马蹄种、产、销的完整产业链,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产品效益。”许泽彬告诉记者,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经过实地调研后,桥前村还与清远市一家马蹄加工企业合作,向合作方订购马蹄粉,并依托本地精良的制作工艺打造高品质的马蹄丸。“帮扶单位通过‘以购代捐’形式已购买四五百斤,加上年关将近订货量增多,估计能销2000斤”。 同时,桥前村还大力发展桑葚种植产业,种植面积由60多亩增长到120多亩。村民收入明显增加,亩产收入由原来种植蔬菜收入的2000元至3000元,提升到6000多元,农业种植带头人的亩均收入12000多元。有劳动能力的11户贫困户增加收入10万余元,实现稳定脱贫。 在桥前村的内衣加工扶贫微型工厂,30多名村民个个忙活着加工内衣,电缝纫车传来了幸福节拍。“我们还争取中海信集团公司捐赠20万元建立扶贫微型工厂,扶持本村年轻人做产业的带头人许伟群,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驻桥前村工作队队长林旭华说。同时,创办家庭纺织手工作坊,购买电脑平缝机发放给32户贫困户,由车行对贫困户进行现场培训教学,贫困户在自家生产加工增加收入。近年来,通过多方举措已实现较为稳定就业100多人。在工作队帮扶下午,身有残疾的许少明的妻子干起手工活增添家用,其儿子许哲琪大专毕业后也于去年9月被聘为村委会信息员,每月4000元,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行走在青山绿水环抱的桥前村,一幅幅美丽乡村建设景象让人流连忘返。在桥前村新建的农业休闲农场,这里种的草莓、玉米等农作物长势喜人,不少村民健身、唱潮曲自娱自乐。许泽彬笑道,休闲农场周边配套正在不断完善提升,桥前村将在优化农业种植、改良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推进“一村一品”、金灶镇物流分拣扶贫车间等建设,适当发展休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刘文钊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