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首页 潮州新闻 潮州新闻 查看内容
中共潮州市委关于制定潮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
admin 2021-2-8 10:19 |原作者: 大华网 |来自: 潮州日报
9721 0
摘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广东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潮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奋力把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广东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潮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奋力把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建设得更加美丽极为关键的五年。中国共产党潮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视察潮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就制定潮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奋力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

  1.“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外部发展环境复杂、各种困难矛盾叠加、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等严峻考验,潮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发展定位,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推进“1+5+2”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现代产业体系加紧形成,陶瓷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文旅融合势头良好,产业发展平台提质增效,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扎实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三年翻番。改革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市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园区体制、“数字政府”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融入“双区”建设更加主动有力,中山对口帮扶成效明显,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拓展。三大攻坚战成果丰硕,金融、政府债务风险有效防控,农信社成功改制为农商行;脱贫攻坚取得决胜成果,45个省定贫困村和相对贫困人口实现“双出列”,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污染防治攻坚战力度持续加大,水体、大气、土壤质量保持良好,韩江潮州段入选全国18条(座)示范河湖建设名单并高分通过国家验收,优质滨水空间建设成效明显。

  古城保育活化、旧城更新改造、新城开发建设同步推进,城市治理水平大幅跃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铁路、高速公路里程分别增长45.7%、145.4%,水利、电力、能源、燃气、通信等建设全面铺开,“六大工程”建设卓有成效。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高,平安法治潮州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批学校、医院新建扩建改造,建成“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年保持在2.6%以下,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守住了广东“东大门”。经过不懈努力,“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奋力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全国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展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从全省看,“双区”驱动效应不断增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实现总定位总目标将催生更多发展新动能,为潮州加快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从我市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发表重要讲话、给予高度评价、作出重要指示,嘱托我们“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为潮州发展带来众多“机会窗口”,催动更多政策、项目、资金等要素向潮州汇集。但也要看到,潮州经济总量小、发展质量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仍然艰巨;产业资源、市场“两头在外”,延链补链强链工作仍需不断加强;土地、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大项目数量偏少;县域经济实力偏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资源环境管控约束压力加大,城市环境和民生领域还有不少问题和短板。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经济发展面临所有的“危”都源自发展质量不高、所有的“机”都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抓住,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笃定心志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潮州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更高水平,“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的宏伟目标基本实现。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潮州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区域产业合作和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潮州、平安潮州。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文明素养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更加协调,建成文化强市。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生态环境明显提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差距显著缩小,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视察潮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认真贯彻落实李希书记调研讲话精神,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和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围绕“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发展目标和“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发展定位,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重点突破”,推进“1+5+2”工作部署,做好“特精融”三篇文章,加快构建“一江两城一海湾”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潮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落实顶层设计相结合,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全力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决服从服务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注重系统思维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全市一盘棋,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特色发展。发挥人文、产业、生态等特色优势,加快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把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的软实力,以特做大、以特做强,把精细文化、精品意识注入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各方面,提升产业品质、城市品质、生活品质,把“特精融”三篇文章做细、做实、做好。

  6.“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关键战略。

  ——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以观念创新引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品牌创新、制度创新,着力营造创新环境,汇聚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发展创新产业,使创新创造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加快培育新业态新经济新动能,构建特色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彰显潮州产业特色之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振兴战略。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精神力量为引领,以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支脉为己任,以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方向,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潮州文化的研究阐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展示利用,推动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海内与海外相互联动,使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塑造潮州文化新形象,打造岭南文化强市。

  ——城乡融合战略。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均衡配置,在产业布局、服务配套、环境美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绿色崛起战略。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长远之计,以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治理让韩江秀水长清为重点,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方式,使绿色发展成为潮州最亮丽的底色。依托北部生态屏障发展绿色经济,争取纳入省对北部生态发展区特殊机制适用范围,携手粤北山区打造绿色生态新空间,建设粤东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海湾先行战略。着眼于沿海经济带建设前景,突出潮州海湾在未来五年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陆海统筹、港产城融合、发展保护并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推动湾区要素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优先布局工业、交通、旅游、环保、海洋等重大项目,形成千亿临海产业经济,推动形成“一江两城一海湾”发展格局。

  ——内外联动战略。借助构建新发展格局之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汕潮揭都市圈建设和闽粤经济合作,推进多形式产业共建和文化交流。持续加大招商力度,打好“潮商”“潮侨”两张牌,做好新发展阶段旅外潮籍乡亲工作,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强化主城区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加强主城区与湾区、重点城镇和产业园区的经济联系,推进各类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发展大小脉络,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7.“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内需潜力充分释放,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现代农业迅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新兴战略产业不断壮大,临海、文旅等产业支柱作用更加突出,五大产业集群全面成型,有效投资持续增长,重大项目持续落地建设,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两新一重”建设效果明显,具有潮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优化,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制度型开放取得重要进展,营商环境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持续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明显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幅增加,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不断深度融合。

  ——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一江两城一海湾”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县三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取得突破性进展,潮安区和枫溪区高质量转型发展、饶平县高质量加快发展、湘桥区高质量提升发展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进一步缩小,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文化强市彰显新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潮州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强市建设迈上大台阶。

  ——生态环境取得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优势互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性胜利,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较为完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韩江秀水长清,绿色成为潮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平安潮州、法治潮州达到更高水平,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有为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全周期管理理念全面落实,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8.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创新驱动导向,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瞄准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挥韩江实验室等平台作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动承接省级以上重点研发任务,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加快凤泉湖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和潮安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步伐,推动高新区成为高质量创新发展的示范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专项运行机制,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更加高效、更加合理配置有限科技资源。整合财政科技资金,完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激励机制,支持企业扩大研发投入,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政策,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9.调动创新主体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建研发机构,系统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区域自主研发体系。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发挥优秀企业家示范带动作用,培树民营企业家标杆。

  10.深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落实人才强省建设意见和行动方案,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工程、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创新人才引进柔性机制,多渠道精准引进一批符合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优化提升人才管理服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和环境优势。探索新型智库建设,打造一支充分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综合人才队伍。

  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11.全力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打造陶瓷、现代农业、临海、文化旅游和应急产业集群。以实施千亿陶瓷行动计划为重点,走智能化、高附加值、内涵式发展和创新发展道路,全面增强陶瓷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特色农业为基点,推进农业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发展,把现代农业发展成新经济增长点。以大项目为引领,强化与粤东港口群的产业分工,延伸拓展临海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有效联动。积极推动潮州文化与经济更好融合,打造优秀传统文化集结地和世界潮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推进创建“世界美食之都”。把握好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的机遇,做大做活应急产业。

  12.加快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以实施“传统产业升级工程”为抓手,通过强化创新“一个核心”,夯实平台和人才“两个支撑”,打造立柱、补链强链、品质“三个工程”,实现由要素驱动向要素创新双驱动转变。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食品、服装、印刷、不锈钢、水族机电业等传统特色产业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低端制造向品质制造转变。聚焦产业链短板环节,支持重点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进行设备更新换代、质量品牌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等技术改造。瞄准“广东质量”新标杆,鼓励陶瓷等行业龙头企业制定行业先进标准,推动优势特色行业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加强政策扶持,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倍增计划”,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培育更多上市企业,形成梯队培养格局。

  13.培育发展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进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谋划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业带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培育发展以工业陶瓷、健康智能卫浴、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五、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14.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内市场拓展,引导企业主动深化产品、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加快构筑具有更强创新能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深度融入强大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畅顺循环。发挥侨乡优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引导企业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推动外贸企业走出去。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构建境外生产营销网络,着力培育一批本土跨国企业,吸引技术、品牌、标准等高端要素集聚,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对接能力,提升国际循环的配置效率。

  15.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坚持能源低碳化、智能化发展,完善“燃气一张网”建设,推进智能安全电网发展,建设“天然气+智慧能源”项目,强化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实施引韩济饶、“三江连通”、粤东灌区节水配套及改造、险闸重建、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防洪能力,保障水安全。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抓好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投资项目库,健全推进和保障机制。提升企业开办速度,提快项目落地速度,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打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入实施“大招商”工作机制,大力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16.构筑现代流通体系。加强西联、北接、东拓、南通四个方位的对外交通布局,加快构建联通周边城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内陆地区的外层交通圈,突出抓好沿海高速公路、城轨、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打造贯通全省、畅通国内、连接全球的现代化交通体系。织密内环交通网,优化连结全市各乡镇、枢纽站场、产业园区等重要节点布局,促进各类交通设施有效衔接。加快潮州湾区的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与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港口的互动和经济合作。围绕我市陶瓷、食品、水族机电等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新型现代化专业市场,打造具有区域调拨中心功能的新型物流基地。推进智慧物流平台建设,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

  17.全面推动消费升级。顺应消费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培育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建设智慧超市、智慧商圈、智慧街区等一批高品质消费集聚区,打造省级示范特色商圈。加大力度打造高端城市综合体,推进韩江新城消费平台建设,形成城市中央商务区。建立健全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畅通经济循环,助力形成强大国内消费市场。

  六、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8.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缩项目审批期限,简化企业办事流程,不断强化主动服务企业意识。推行以“证照分离”为重点的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工程项目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推进全省“数字住房(粤安居)”系统建设试点、省政务大数据中心潮州分节点及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试点建设及运营项目。积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深入推进“暖企行动”,落实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跟踪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规范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开展联合惩戒和失信专项整治。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政务环境优、老百姓获得感强”的便民利业之地。

  19.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土地供给方式,运用市场化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借助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契机,加大“三旧”改造力度,释放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向“三旧”改造要用地指标。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加快建立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着力降低企业要素性成本,围绕税费、融资、用能、物流、人工和制度性交易等方面综合施策,打造“成本洼地”。建立实施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引导资源要素向高效领域和优质企业聚集,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速“贸易链、供应链、物流链、金融链、政务链”的数据采集和平台整合建设。

  20.深化投融资和国企改革。加大国有资源统筹力度,强化政府对国有资本的投资管理,促进财政增收,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内外资一体化发展。支持央企在我市开展各类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央企与地方企业交叉持股等股权多元化改革模式。探索地方与央企合作发展机制,共建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地方与央企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吸引央企在潮州建立优势产业研发中心,布局建设产业项目。分类推进国企改革,深化地方国企“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与央企、省企的合作,多方引资、引智、引才,盘活国有土地和房产等资源,推动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先行组建具有较大规模净资产的城投公司,统筹组建文旅、交通、农村建设等领域的国有企业,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1.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支持引导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订,进一步激发活力和创造力。清理废除不合理规定,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建设省“中小融”平台潮州分站,支持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

  七、构建高水平开放格局,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22.全面对接融入“双区”。调动全要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突出抓好铁路、高速公路、城轨等重大交通项目,推进与大湾区“123交通圈”的“硬联通”,推动潮州港深度对接“双区”世界级港口群,做强“空铁高港”功能集成。用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落实对口帮扶合作机制,在商贸物流、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强与“双区”协同合作,推进科技研发合作、产业合作共建、制度机制衔接,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把握“湾+带”联动机遇,积极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统筹用好陆海资源,推动临海特色高端产业加快集聚发展。

  23.大力拓展经济纵深。推动汕潮揭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三市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圈”和粤东地区“一小时交通圈”。推动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探索推进三市辖属公交企业同城化运营,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动都市圈社会治理联防联治,加强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强化信息互通和联合执法。探索建立跨省经济合作体制机制,推动产业合作共建,引导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推动跨省合作向纵深发展。完善跨区域合作支撑,以铁路、高速、海运等交通串联沿海经济带东翼与粤北、赣南、闽西南,形成以沿海港口为支点、沿线物流园区和客货枢纽为支撑、跨区域交通大动脉为纽带的“带区联动、陆海协调”发展格局,推动闽粤经济合作区升格为国家级省际经济合作试验区。

  24.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完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机制。打造国家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探索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试点示范、“两国双园”“两国单园”园区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国际产能合作协同机制作用,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创新政务互访、国际合作协商议事等对外合作机制,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之间交流合作。 

  25.发挥海内外潮人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侨乡资源优势,依托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等平台,积极打造世界潮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和交流平台,建设海丝文化重镇。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潮商会对接联系,密切与世界潮人联盟、在外潮人乡亲的交往,争取各类国际潮人组织在潮州设立办事处。实施潮籍华裔政要、贤达潮州寻根工程,擦亮中国著名侨乡品牌,打造潮人文化中心。发挥各侨商潮团机构重要纽带作用,强化引才引智引技,推动更多在外潮人返潮投资、创业、旅游、养老、生活,将潮州打造成为全球潮人精神家园。

  八、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6.构筑“一江两城一海湾”发展格局。保护利用好韩江,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人和”的创建目标,打造广东特色幸福河湖样板和潮州水生态亮丽名片。实施古城提升计划,保护活化潮州古城;坚持规划先行,开发建设韩江新城,推动古城新城“两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以海山岛、汛洲岛为支点,东联福建东山岛,南接汕头南澳岛,拉大海湾发展框架,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打造陆海统筹、港产联动的闽粤“小湾区”。

  27.提升城市品质。做大中心城区规模,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服务能力,强化支撑带动作用。实施城市更新工程,加大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力度,推进一批立交桥、人行天桥建设,打通一批城市断头路。加强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地下综合管廊,避免城市建在无序的管网之上。梳理城市空间的山水、文化、形态、肌理,提炼城市整体风貌特色,优化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强化“潮州文化”城市标识,以“绣花”功夫把精细精致的“潮味”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与管理全领域各方面,推进城市品质升级。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全过程各方面,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28.促进县域协调发展。凸显文化特色、产业特色、临海特色,实施放权赋能强县行动,探索优化行政区划布局,主动探索区域、城乡、收入等差距解决路径,实现一县三区提质扩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潮安区依托地处汕潮揭都市圈交汇中心的区位优势,加强与汕头、揭阳两市的对接合作,抓住汕头特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契机,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以高铁新城为主核,推动潮安城区向高铁新城拓展,全力打造潮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阵地。饶平县发挥地处闽粤交界、毗邻台湾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全省沿海经济带的规划建设,打好原中央苏区、闽粤经济合作区和国家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三张牌”,全方位拓展对内对外合作空间,加快海洋蓝色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推动振兴发展。湘桥区围绕打造潮文化精品城市目标,以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5A级旅游景区为引领,统筹推进古城保育活化、旧城更新改造、新城开发建设,突出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微更新”,推进古城无保护价值的老旧建筑逐步改造成“潮派”建筑,推动“千年府城”再焕光彩。枫溪区围绕打造世界级的陶瓷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目标,以智能工厂、机器人应用等为重点,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用好用足“三旧”改造政策,推进城市功能品位的立体化更新,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中国瓷都”再创辉煌。

  29.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总结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发展经验,加快潮州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做好韩江新城与旧城,凤泉湖高新区与湘桥区、饶平县城,潮州临海工业园与饶平中心城区等各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水电、餐饮、居住等公共设施的衔接配套。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市域南部城镇密集区和北部山区生态发展区的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依托“三旧”改造,以“工改工”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效应,加快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条件限制,全面落实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落户。深入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探索推动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资源。

  九、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推进乡村振兴

  30.推进农村“五化”良性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村民有钱、治理有序、支部有力、乡村有文化、村庄有看头”的目标,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乡村振兴。突出基层党建、农业产业、环境整治“三个抓”,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土地同权化、产业特色化、发展区域化,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31.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树立大抓产业理念,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依托区域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江东农业科技岛”、国家农业公园,形成“一市一带、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茶叶、水产、畜禽业、花卉等特色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动新型海洋产业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农业产业高端化、规模化,规划建设潮州单丛茶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更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组建产业联盟,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农户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加工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

  32.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镇一级延伸,推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下沉。实行“村推镇选县考察”培养选拔制度,建立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抓紧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农业“标准地”挂牌交易体系,盘活沉睡资源,激发农村农业发展活力。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大集体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加快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等工作。

  33.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加强乡村建筑风貌管控,着力研究潮州特色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力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潮州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逐步明晰农业水权,强化渔业资源管控与养护,探索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加快国土综合整治,修复和完善生态廊道,建设健康稳定生态系统。

  34.坚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保障水平,补齐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向乡村集聚,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坚持开发式与保障性帮扶并重,抓住产业、就业、教育、增强内生动力等战略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长效化机制,提高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村庄的发展能力。健全帮扶机制,切实提高欠发达村庄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十、建设文化强市,提升文化软实力

  35.加强潮州文化研究。开展对潮州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度研究,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着力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面向全世界的潮州文化基地。建设潮州文化研究智库,开展潮州文化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举办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论坛,实施历史寻根、文化求源、以茶会友、美食体验、民俗共赏等活动。加快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把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好、呵护好、建设好。

  36.推动潮州文化传承创新。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等重点文物古迹保护,持续推进“百家修百厝(祠)”以及笔架山潮州窑、镇海楼、道韵楼等重要文物景点修复建设,进一步彰显潮州文化深厚底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育壮大非遗人才队伍,创新非遗展示传播活动,推进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活化民间馆藏,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功能。加强对潮州方言的保护、传承,打造新时代联结海内外乡亲的精神纽带。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三馆一站”达标升级,推进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规划建设市民广场和体育中心、沙洲岛城市文体功能区。全面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开展,擦亮“文化古城·乐享名街”“潮州百姓讲堂”等品牌。实施文艺精品计划,打造潮乐、潮剧、文学、歌谣等“五个一”工程作品。

  37.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旅游”,探索“文化+金融”“文化+科技”等发展路径,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推动潮州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强市转变。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古城文化旅游为引领,拓展滨海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一批精品线路。以“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为统领,统筹韩文公祠、广济桥、潮州窑考古遗址公园等,着力打造高品质的特色休闲空间,建设5A级旅游景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动文旅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能力。推广运用3D打印、激光雕刻、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陶瓷、木雕、潮绣、麦秆画等传统工艺产品的工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创建一批“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38.推动潮州文化“走出去”。实施潮州文化“走出去”战略,发挥潮人、潮商、潮州文化的资源优势,加强海内外文化交流,以文化维系乡情乡谊、扩大城市影响。策划“潮州文化海外行”“潮州文化寻根之旅”“潮州非遗精品展”“潮州工艺美术精品拍卖会”等系列活动,参与珠三角等国内潮人汇集地及港澳台、东南亚等潮人侨居地的文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潮州文化影响力。借助国际潮团联谊会、潮商大会等平台,对外推介潮州文化,讲好潮州故事,唱响潮州声音,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努力把潮州打造成为世界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名城、世界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展示窗口,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39.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两个文明”协同发展,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深化和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发展各方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红色革命遗址修复保护利用,建设红色文化讲习所。弘扬诚信文化,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广泛开展“身边好人”“感动潮州人物”等评选活动,在各行业选树一批“最美系列”人物品牌。大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全覆盖创建工作。

  十一、坚持绿色发展,着力保护好绿水青山

  40.培育生态保护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入开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抓紧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形成一张图、一套系统的“三线一单”成果,明确生态空间保护、污染物排放控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风险防控管控要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将硬约束系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以关键单元的改善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推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相互衔接,把握好污染物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全面衔接国家、省、市有关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合理确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充分衔接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制度,构建完善的环境预防管理体系。

  41.构建环境治理体系。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海岸线、矿山环境整治和凤凰山生态修复。推进节能降耗,确保完成“双控”目标。打好蓝天保卫战,整治扬尘污染,打击露天焚烧。打好碧水攻坚战,严格执行河(湖)长制,实施潮州韩江流域综合治理,让韩江秀水长清;狠抓枫江流域、内洋南总干渠和黄冈河流域整治,确保枫江深坑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强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健全水质自动化监测网络,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运营。打好净土防御战,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等执法模式,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42.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分类改造提升现有工业企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以污染减排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示范、绿色供应链示范和绿色工厂创建,鼓励园区开展绿色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和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提倡绿色、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出行、绿色居住。推动个人和家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倡导适度消费。鼓励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品,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向低碳、节能、可再回收的方向发展。推进垃圾分类,建立可回收物循环化、厨余垃圾资源化、有害垃圾安全化的分类处理体系。

  十二、坚持共享发展,增创民生福祉

  43.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扩大就业容量。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拓宽解决住房问题途径,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体系。健全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提升社会福利慈善水平。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养教”结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44.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教育资源布局规划的前瞻性、储备性和针对性,健全资源资金多元供给、有效配置的政策体系,充分保障教育产业发展。加强与知名高校合作,实施“强师工程”,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全民阅读,发展老年教育,办好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城市。

  45.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立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和康养服务体系。启动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支持社会办医,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医新模式,建设高水平医院,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平安法治潮州

  46.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地方安全法治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营机制,强化平安建设责任落实,提升保障安全的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47.确保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打造安全可靠的产业供应链。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债务领域风险,防止经济领域风险向社会、民生领域传导。

  48.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大涝区整治,加快应急水源建设,确保城乡居民用水饮水安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健全质量追溯制度和体系。确保生态安全,有效维护生物安全。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发展巨灾保险,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机制,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加强重要物资保障体系和储备基础设施建设。

  49.创新社会治理。以“一平台六体系”社会治理格局为基础,以“数字管理”为突破口,推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和智能化再造,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潮州样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潮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市县镇村纵向调解网络,充分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化解调处矛盾纠纷,构建多元化调解格局。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50.推进法治潮州建设。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与管理等领域立法,严格规范文明执法、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潮州。

  十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十四五”规划而团结奋斗

  51.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坚持和完善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确保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潮州工作各方面。

  52.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全市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七种能力”,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53.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促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彻底荡除心魔、斩断羁绊,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发展突围。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重点突破,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找准位置、抢抓机遇、起而行之,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弘扬特区精神,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

  54.持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统筹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反对码头文化、圈子文化、拉帮结派,防止“七个有之”,做到“五个必须”,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5.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制定“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奋力把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建设得更加美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评论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网站地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5-1-23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