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江俊英 邢映纯 总统筹:张松 □ 文/本报记者 梁佳涛 □ 图/本报记者 陈宏文 秋风送爽,海水湛蓝,海山渔家,紫菜飘香。眼下正是紫菜收获的季节,素有“紫菜之乡”的饶平县海山镇今年紫菜又是大丰收。 海山镇隆南社区地处韩江支流入海口,多种水系交汇,形成了半淡半咸海水盐度黄金比例,且浅海滩涂浮游生物丰富,辖区内没有工业污染,造就了海山上千亩的紫菜养殖优质产区。这里生产出来的紫菜质优味美,色泽光亮,深受各地消费者喜爱,“头水”紫菜更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记者到访时,隆南社区一片繁忙景象,村民有的正在晾晒紫菜,有的正准备出海割菜。 “还要再等半小时才能出海。” 村民朱智通告诉记者,出海割菜要“看海择时”,需天气晴好,水位够高,方便人登船和运输才能出海。海边生,海边长,靠海吃海,村民对于潮汐时间的把握十分精准。为了弄清“割紫菜”全过程,记者决定跟随村民出海,一探究竟。 紫菜,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又被称为“神仙菜”,其中又以“头水”紫菜风味最佳。海山镇紫菜养殖已有几十年历史。每年10月初,是投放紫菜苗的时间。附着了紫菜苗种的渔网被投入大海,自然环境中的孕育由此开始。 “大约40天左右,‘头水’紫菜即可收成,接下来每隔15天左右,紫菜都会再生,又称‘二水’、‘三水’。正常情况下,紫菜一年可以收成三次,平均一亩每次可收获约50斤。”海山镇文化站负责人朱鉴周说。 说话间,记者乘坐的小船已经来到紫菜的养殖区域。只见有的紫菜浮于水面,有的通过木柱固定,浸于海水之中。“紫菜的养殖方式分为插柱菜、浮水菜。” 和记者同船的村干部朱松雄告诉记者,与插柱菜一直固定于海中不同,浮水菜每隔三四天需捞竿上岸,经日光浴后再放回海里。潮起潮落、往返循环,在光和海水的作用下,“吃风配水”的“神仙菜”在海里待足40多天,才能等来“出水”的时刻。 与记者乘坐的小船不同,收割紫菜的小船里还安装了一台类似农田收割机的机器。“现在紫菜全部用机械化收割了,一台收割机相当于30个劳动力,以前大家都得穿水裤趟到水里,用剪刀去剪紫菜,海水很冷,非常辛苦。” 朱松雄说。 嗒嗒嗒……机器发动,朱智通与老伴合力将紫菜网拉起,放上收割机,紫菜瞬间离海入仓,不到半个小时,船舱已经被装得七七八八。 收获完成,紫菜必须尽快制作,清剪、冲洗、脱水、制菜。一切准备就绪,离上市只差最后一道工序——晾晒。 朱智通家不大的院子里,密密麻麻晾晒着已经制作成饼状的紫菜。在炙热的阳光和干燥的北风作用下,紫菜水分快速蒸发,大约4到5个小时的晾晒,紫菜收缩变黑变脆。干紫菜的水分只有新鲜紫菜的十分之一,能够四季保存,方便食用。家常烹调,只需简单处理,就能品尝海洋风味。 如今,“销售不出村,香气飘万里”已成为海山紫菜销售情况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饶平持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重拳清理整治违法违规吊养,全力守护海洋生态环境,匠心经营好“海山紫菜”这块金字招牌。 看着晒满院子的紫菜,朱智通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是属于海山人丰收的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