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饶平县建饶镇,总会见到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不管烈日当空,还是倾盆大雨,有时骑着摩托车,有时徒步在大山深处,在山高路陡的41个自然村田间地头,拜访村中老人,收集地情资料。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凭着一份责任、一颗热心、一种毅力,出色完成了全镇41个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任务,共编纂图文并茂的调查文稿41篇13万字,成为大山深处的“孺子牛”。他就是建饶镇文化站站长张世浓。 勇挑担子 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是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今年5月,饶平县普查工作启动后,年近六旬的张世浓以高度的责任感,毅然扛起了建饶镇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这副担子。 建饶镇位于饶北山区,有41个自然村,村落偏僻、历史上贫穷落后的山区没有什么达官贵人、文化古迹、碑刻、匾额等,在大山深处要做好自然村历史人文普查这项工作,捕捉到“蛛丝马迹”,难度可想而知? 两个多月的时间,张世浓早出晚归,顶酷暑、冒风雨,两只脚都跑肿了,但他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酷暑高温、大风暴雨的考验下,张世浓毫不退缩,始终奔波于普查工作的大山深处…… 6月初的一天傍晚,天刚下雨,张世浓顺路到黄村走访村民找族谱,在村里一段没有硬底化的路面拐弯处,摩托车滑倒了,脚腕划破了,鲜血直流。在村民们帮助下,张世浓在附近路边医疗站消毒简单上药后,忍痛坚持回家。脚腕浮肿,不能走动,他就在家里整理资料。三天后,他持着拐杖一瘸一拐又出现在普查路上。这次,他就近选择离家不远的村子…… 一丝不苟 自然村普查内容和有关表格纷繁复杂,包括自然村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沿革、文物遗址等。张世浓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找知情者。一捕捉到有关地情线索,就穷追不舍。在石坛村普查时,有一位老者说祖祠“光裕堂”有独特的风俗,每年初一到十五要挂老祖宗画像,供子孙瞻仰。还说老祖宗古墓地重修前有三亩地面积,碑刻与众不同或许是有官职,族谱记载:清十三世祖君佐公修聀郎諡公明张公是朝廷从二品。张世浓听后立即用摩托车载上85岁的老人到上城山墓地拍照,发给县博物馆邱馆长作鉴定。半天后回复:“是重修的没什么特殊价值”。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不厌其烦,接着继续走访深挖……在和里洞村听说清末出了个武秀才,张世浓翻动刻有“继昌公”的几百斤重的武石,拍照写传说。深坵村2006年特大自然灾害——山体滑坡事件,村民已搬迁,张世浓骑摩托车穿梭几十公里,到新丰镇扬康村等地查找2006年现场照片证据…… 挑灯夜战 “工作再苦再累,也不能往后退,要往前走”。普查中,张世浓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白天走村入户采集信息,晚上回来查阅相关资料,挑灯夜战。他在电脑里安装了智能手写板,编辑调查资料随文插图,遇到繁杂的编辑很费时,常常写着画着就熬到天将亮,遇到难题就去政府电脑室找年轻的同志帮忙请教。从普查开始,张世浓从未休息一天。期间,有一次他患重感冒,镇领导都劝他晚上好好休息一下,没想到一转眼他左手扎着针,右手高举着吊瓶又走进了办公室,默默无声的坐到办公椅上,将吊瓶挂在墙上,用右手又开始撰写调查文稿……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多月来,建饶镇的41个自然村普查工作不仅高质量地完成,而且普查工作居全县前列。张世浓的工作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 余世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