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蓝色河畔 首页 潮州新闻 潮州新闻 查看内容

繁华处 一段家史成传奇

2015-9-1 09:48| 发布者:admin| 查看:710| 评论:0|原作者:大华网|来自:潮州日报

摘要: 新街头自古以来是一片闹市。双忠宫巷11号的王宅,居住着“王振和”商号后人。双忠宫巷9号的“怀德里”是李芳兰故居。嵌在王双举巷开元中学校园地面的石刻。新街头一带的老建筑群。  潮

 
新街头自古以来是一片闹市。

  
双忠宫巷11号的王宅,居住着“王振和”商号后人。

 
双忠宫巷9号的“怀德里”是李芳兰故居。


嵌在王双举巷开元中学校园地面的石刻。


新街头一带的老建筑群。


  潮州古城区的义安路,自明代以来便是府城核心街道。然而在旧时,义安路另有其名。据清代乾隆年间《潮州古城地形图》标注,义安路自宰辅巷以北称为“府前街”,中段称为“书坊街”,如今的西马路至开元路这一段,便是老府城人惯称的“新街头”。

  说到新街头,潮州有句歇后语:“新街头目(眼)镜——在人呷(合)目。”意思是,新街头销售的眼镜,以每位顾客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这句歇后语并非凭空杜撰,清代至民国年间,新街头确有一王姓家族,专门制售水晶眼镜。由于手艺高超,能够“在人呷目”,生意极其红火。资产丰厚的王家建宅立祠,培养子弟读书进取,其族人中不乏贤才名士,如曾为饶宗颐先生老师的王弘愿等。

  我们此番探访义安路新街头,便似探访一段昔日潮州家族由商入仕、仕商相济的传统故事……

  ① 寻访:

  “新街头目镜”遗踪何在

  夏秋之交,潮州城炎热依然。午后,我们走进义安路新街头,这一带历来是闹市,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我们要寻找的“新街头目镜”,商铺早已不复存在,但管辖该片区的湘桥街道开元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说,这里仍居住着不少王姓人家。

  时过境迁,如今的王姓住户,是不是“新街头目镜”后人?

  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双忠宫巷11号。门面宽敞,照壁横陈,屋檐下残留着精美彩色壁画,一块石门匾如我们以往探访的许多老宅般,被厚厚的石灰包裹,不知刻的是什么字样。

  穿过门楼间,眼前呈现的是第二重石门,随后是天井、前厅、后天井、后厅和后包。屋中的木雕花牙、石柱椽梁,无不透露着清代中后期的建筑风格。一口圆形水井,水体十分清澈。住在后厅偏房的一位阿婆,在井中提起一桶水给我们洗手。井水触手冰凉,令人顿感舒适。

  阿婆说,这老宅居住的都是王姓人家,她是嫁进门的媳妇,夫家先辈确在新街头经营眼镜生意。

  随后,我们又见到60多岁的住户王诚振,他自称是“新街头目镜”王家后人。不过,对于先辈的往事,他不太清楚,只记得大门上的石匾,依稀刻着“大夫第”三字。

  “这一带还住着不少王家族人,可以去向他们打听打听。”王诚振说。

  穿过双忠宫巷的一条支巷,我们来到缵槐里。

  缵槐里是一条狭小的巷道,最里面一座门楼,是西马路89号老宅的后门。老宅中住着一对老夫妇——王诚灶和黄阿婆。黄阿婆告诉我们,丈夫是“新街头目镜”王家后人,如今家里还保存着几件打磨眼镜用的老石具。

  黄阿婆还热心带我们来到新街头与西马路交界处,指着西侧临街两间铺面说,这里就是王家眼镜店的旧址,当年的掌柜名叫王显群,是丈夫王诚灶的长辈,不过铺面早已卖给他人。关于“新街头目镜”的往事,王诚灶更为知悉。可惜由于年迈,与人沟通有障碍,无法向我们讲述。

  不过,新街头的老年街坊,至今仍对王家的眼镜店印象深刻。一位住在眼镜店附近的阿婆说,王家专制水晶眼镜,师傅做工认真,眼镜质量好,许多外地顾客慕名前来订购。

  我们还在坊间听到一个传说:当年王家向一乡下人购买木炭,乡下人为多挣点钱,每次都在木炭中混入一种黑色石块,以增加重量。不料,那种黑色石块竟然是乌水晶,王家因此发了一笔横财。

  ② 印证:

  王氏一门人才辈出

  探访过程中,我们陆续见到不少与王家有关的民居、遗迹,似乎新街头一带昔日大半属王家产业。

  双忠宫巷南面不远处,有一条王双举巷,即开元中学所在地。在开元中学校园中,我们发现了三块嵌在地面的石刻,一块是“凤城世胄”横匾,一块是“镇星绚彩”竖匾,二匾书法苍劲有力,此外还有一块刻着“八仙过海”中的人物造型。

  潮州文化研究人士陈贤武介绍说,开元中学所在地,原来是王氏祠堂和镇平会馆。王氏祠堂自然是王家发迹后所建,不仅如此,王家不甘居“仕农工商”四民之末,开始培养子弟读圣贤书、考取功名。后来,王家出了不少人才,相传仅举人便有三位,更不乏出仕为官者。因此,“凤城世胄”石刻,应属王氏祠堂所有。“世胄”,指世家子弟,贵族后裔。

  而“镇星绚彩”石刻,无疑是镇平会馆藏头门联之一。镇平会馆是清代镇平县(今蕉岭县)客商设在潮州的团体组织,清末名贤丘逢甲曾设新学——同文学堂于此,后来移至汕头。(丘逢甲相关报道见本报2015年8月17日12版“探访城市老街巷”)

  提起王家出过三位举人,我们联想到,王双举巷另名“王三举巷”。这样一个巷名,是否也缘于王家?

  在双忠宫巷中,我们还留意到10号的“朝议第”。这座民居刚被胡姓业主翻修一新,但仍然可见清代中后期的痕迹。当听说胡姓业主是从他人手中购得此宅,我们大胆设想,这座“朝议第”最初也属王家产业。

  为了印证我们探访的所见所闻,陈贤武查阅了众多史料文献。原来,王家祖居潮安区庵埠镇水吼桥一带,明末清初举家迁至府城下市(今牌坊街义井市场一带),其后一位叫王熙发的祖辈,捐官“朝议大夫”,迁入新街头置业,于清代道光五年(1825)创立了“王振和”水晶眼镜商号。

  王熙发有二子:长子名叫王家香,官至布政司经历,赠朝议大夫;次子名叫王家桂,官候选同知、奉政大夫。

  上文提到的掌柜王显群(1925-2005),是“王振和”商号第五代传人。与王显群同时期的王氏族人中,还有知名国画家王显诏(1902—1973,曾任教省立金山中学和韩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分会理事),以及知名宗教人士、被称为“中国近代弘扬密宗第一人”的王弘愿(1876-1937,原名师愈、字慕韩,王显群堂叔)。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王弘愿早年掌教省立金山中学,为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的老师。饶公曾回忆道:“我的古文教师王慕韩却有一样东西给了我很大影响,那就是做古文要从韩文入手……现在我还是要说作文应从韩文入手,先立其大,先养足一腔子气。”

  我们设想“朝议第”属王家产业,基本可以得到确认,但“王双举巷”之名出自“新街头目镜”王家,却不尽然。清代乾隆年间的《潮州古城地形图》,早就标示此处为“王双举宅”。我们只能判断,在“新街头目镜”王家之前,已有其他王氏贵族到此置业。

  ③ 比邻:

  修志名贤亦曾在此置宅

  双忠宫巷底还有另外一座宅院——与“朝议第”相邻的9号“怀德里”。进门是一方小庭院,随后便见到一座三进制式的清代中后期民居。门楼间上方的石匾也糊上了石灰,屋内木雕花牙、梁柱砖瓦多有残损,但整体结构依然保存完好,基本没有整修改建的痕迹。

  宅院靠西一侧有一列厢房,火巷中一口古井,水质同样洁净。一位租住于此的妇人说,他们每天都用井水洗漱衣物,但现在有自来水,一般不会饮用井水。

  厢房边上是一间小书斋,门窗属民国样式,淡绿色浮雕玻璃完好无缺。书斋里住着一位阿婆,见到我们,她很是热情,再三强调屋子“从来没有改动过”。

  与住户交谈中,我们得知,这座宅院的主人姓李,清代末期来到新街头置宅。一位较为年长的住户语气肯定地说,门楼间上的石匾刻着“大夫第”三字,至于先辈的渊源,他并不太了解。

  李宅的规模,比11号的王宅略小,从建筑风貌上看,年代也比王宅稍晚。陈贤武说,这座宅院应该是清代光绪《海阳县志》分纂者李芳兰的故居。

  李芳兰是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拣选知县,曾任琼州府临高县儒学。光绪十四年(1888),地方倡修《海阳县志》,延聘金山书院山长、翰林吴道镕为总纂。李芳兰作为地方名流,被聘为分纂之一。不久,吴道镕外调,修志工作一度中止。李芳兰邀同邱芝田、杨少山等人,重新搜集资料,撰写文稿,最终完成《海阳县志》四十六卷纂修工作,给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邱芝田、杨少山相关报道分别见本报2015年8月17日、2013年2月21日12版“探访城市老街巷”)

  其后,光绪三十年(1904),李芳兰被推选为潮州府商会第二任总理。

  ◆相关

  清初双忠宫濒临倒塌

  在新街头中段双忠宫巷口,我们发现一个古朴门楼,外观为现代构造,内部结构却是清代早期风貌。推门而入,里面隐藏着一座庙宇建筑,虽残破不堪,但整体结构保存完好。

  这座庙宇,就是“双忠宫”,也是“双忠宫巷”名字的由来。

  据清代光绪《海阳县志》记载,双忠宫修建于清代雍正六年(1728),为当时的巡道楼俨、潮州知府胡恂、海阳知县张士琏共同倡建。宫中供奉的是张巡、许远两位唐代先贤,其目的在于镇大水、佑民生。

  张巡、许远均是唐代开元末年进士,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很快占有中原大地,其前锋直指江淮门户——睢阳城。睢阳以位于睢水之阳而得名,扼黄河、江淮之间,历史上是一座著名的军事重镇。张巡、许远在睢阳死拒叛军近一年,把十几万叛军牢牢拖在那里,使江淮得一屏障,有力地支援了平叛战争,终因粮草耗空、士卒死伤殆尽而殉国,赢得后世敬仰。宋代文天祥慨叹,“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

  清代龚崧林在《修双忠庙碑》中说:“双忠者,唐张公巡、许公远也。何以庙于潮哉?张公生南阳、许公生新城,同殉节于睢阳,南阳祀之、新城祀之、睢州祀之,义也……二公虽不产于潮、不官于潮、不游寓于潮,而能为潮御大灾、捍大患也。”

  开元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双忠宫所在的建筑,曾作为市计量局办公场所,后来计量局迁出,但这里仍属该局使用。

  双忠宫的墙壁上还嵌着三块石碑,记录着清代历年修缮该宫的相关事项,由于严重风化,字迹几不可辨。如今,双忠宫面临倒塌,令人甚是惋惜。

  □ 文/本报记者 江马铎

  □ 图/本报记者 黄春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