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蓝色河畔 首页 潮州新闻 潮州新闻 查看内容

李炳炎和他的“海上瓷路”

2015-6-12 09:57| 发布者:admin| 查看:173| 评论:0|原作者:大华网|来自:潮州日报

摘要:   2011年4月的一天,国学泰斗饶宗颐来到潮州市区牌坊街北段的“颐陶轩”参观,目睹一件件珍稀的潮瓷藏品,耳闻藏品主人埋首钻研的潮瓷学问,饶公不吝称赞之辞:“非常难得!”  “颐陶轩”是古城一家专门展示潮州窑文化的私人博物馆

  2011年4月的一天,国学泰斗饶宗颐来到潮州市区牌坊街北段的“颐陶轩”参观,目睹一件件珍稀的潮瓷藏品,耳闻藏品主人埋首钻研的潮瓷学问,饶公不吝称赞之辞:“非常难得!”

  “颐陶轩”是古城一家专门展示潮州窑文化的私人博物馆,主人李炳炎昔年创业经商,致富后醉心陶瓷收藏,由此走上潮州陶瓷发展史的探索之路,成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拓荒牛”,实现了“商而优则儒”的华丽转身。

  十余年来,李炳炎的研究课题从大潮州窑细化到枫溪窑,学术触角从本土延伸到东南亚、欧洲等地。潮瓷外销、潮窑外设、潮匠外输,他追寻的“海上瓷路”,其实正是“海上丝路”的重要并道,提供了潮州作为“海丝重镇”具体而微的佐证。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见到饶公口中“非常难得”的李炳炎……

  □文/本报记者 江马铎 □图/本报记者 黄春生

  潮瓷文化研究大本营

  做些有关文化的事情

  与牌坊街中段和南段的熙熙攘攘相比,这条千年古街的北段显得有些安静。许多游客还不知道,这一带有曾是市区主要地标的“红砖楼”,有默默陪伴府城人数百年的二目古井,有晚清民国名西医郑晓初创办的同仁医院旧址,有深埋地下的宋代遗迹太平桥……

  “颐陶轩”就坐落在这里,与一众渐被淡忘的风景悄然为邻。

  如同馆址安静的历史格调,“颐陶轩”收藏的瓷器,也散发出神秘而悠远的意韵。上至商周秦汉,跨越隋唐宋元,下到明清民国,壶钵瓶罐,碗碟杯盘,述说着潮州陶瓷文明的沧桑沉浮。

  除了收藏、展示约3000件潮州窑古瓷器,“颐陶轩”还是李炳炎整理、研究潮州陶瓷历史文化的大本营。馆中积累的海内外潮州陶瓷业亲历者口述录音资料长达500多小时,以及一大批来自图书馆、档案馆、海关等方面的潮州窑珍贵文献资料,构成了潮州陶瓷业发展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建立起一家如此有份量的博物馆,身为主人的李炳炎,自然“大有来头”。他是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文博副研究馆员等等。

  做些有关文化的事情

  李炳炎自称,他原先是一个商人。从商人到学者的“转型”,听起来颇令人惊讶。这样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他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

  坐在“颐陶轩”四楼装潢古典的客厅中,李炳炎一边冲泡着工夫茶,一边向记者讲述起他与潮州陶瓷历史文化“结缘”的故事。

  “一开始,我在国营百货大楼当部经理,1998年辞职,自己出来创业,办电器公司。”李炳炎说,业务上轨道后,他便玩起了收藏,入手的藏品以景德镇瓷器为主,同时报名参加一些古陶瓷鉴定培训课程。随着对收藏界认识的深入,李炳炎觉得,单纯玩古董收藏,说到底就是“烧钱”,而且藏品真伪鉴定方面压力巨大。他希望在收藏的基础上,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时候,著名潮学研究者、韩山师范学院教授黄挺,为李炳炎提出了一个如今看来极为中肯的建议——研究潮州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窑、德化窑、石湾窑等国内陶瓷知名产区,相关研究文献和成果早已汗牛充栋,而彼时,关于“潮州窑”的研究尚属一片空白。由此入手,哪怕再缺乏基础,也可算第一批研究者。

  于是,李炳炎的目光从景德镇转向家乡潮州,他耗费数年时间,遍访各历史时期窑址,包括笔架山窑,以及周边的九村窑、高陂窑、水车窑、惠来窑等,专心收集本土生产的古陶瓷样本。

  探索潮州窑前世今生

  拥有悠久陶瓷生产历史、执全国日用瓷外销牛耳、名气却并不响亮的古城潮州,2004年终于获评“中国瓷都”称号。这块迟来的“金字招牌”,如同给李炳炎打了一针兴奋剂,促使他更为痴迷地探索“潮州窑”的前世今生。

  笔架山窑是“潮州窑”的突出代表,也是潮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镇的重要佐证。文史专家曾楚楠认为,宋代笔架山一带瓷窑鳞次栉比,尤10号窑规模之大目前国内未见,仅该窑年产量已远超其时本土用量,可见众多瓷窑产出几为外贸。

  有志潮瓷研究的李炳炎,理所当然地着眼于笔架山古窑址。此前与外地学术界接触,他发现,由于缺乏相关文献、实物,外界对“潮州窑”文化一无所知。他通过对古窑址的考察和相关藏品的研究,出版了专著《宋代笔架山潮州窑》,得到国学泰斗饶宗颐的高度赞赏。在澳门召开的第六届潮学国际研讨会上,谈到潮学与潮瓷学术研究,饶公郑重其事地说:“至于潮安出土文物,请参李炳炎编著的《宋代笔架山潮州窑》一书。”

  到了2008年,李炳炎的潮瓷藏品已达到一定数量,潮瓷历史文化研究方面也形成体系。他感到火候已然适当,遂成立“颐陶轩”陶瓷文化艺术研究所,翌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取得太平路70号的使用权,在千年古街拥有了自己的专题展厅。

  口述枫溪窑沧桑沉浮

  在这个过程中,李炳炎将研究对象进一步“微观化”,聚焦潮州陶瓷业最有代表性的产区——枫溪。他很想了解,千百年来,枫溪陶瓷生产是如何运作、发展、昌盛,这中间有怎样的往事,怎样的酸甜苦辣。他想了解一切。

  然而,当李炳炎展开研究的时候,却发现,有关枫溪窑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可供参考的仅仅是几篇简要学术论文而已。由于特定历史原因,当地的旧窑址也荡然无存。没有资料,没有实物,可以说,根本无从着手。怎么办?

  李炳炎及其团队不厌其烦地走访,寻觅枫溪当地的高龄老人,请他们回忆、讲述各自熟知的往事。岁月更迭,时代交替。当前能够寻访的老人,早已不是当年的创业者,况且年事已高、脑力衰退,只能凭借模糊的印象,为李炳炎等人提供一幕幕“断片”。另外,口音、语言习惯的差异,也给研究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

  现实虽然如此,但李炳炎意识到,这批高龄老者,可能是枫溪陶瓷史“最后的记忆”。他和团队进行了细致的访谈,尽量对事件细节一人多问、一问多人,再到海关部门查阅相关外销报告,各方各面相互印证,最终形成众人口述历史原汁原味的录音和文献。如今,对于枫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窑场、产品分布,枫溪陶瓷业的发展脉络等,李炳炎了然于胸。

  追寻东南亚潮窑踪迹

  陶瓷是“海上丝路”三大外销产品之一,潮州作为外销瓷重要产区,扮演着“海丝重镇”的历史角色。而李炳炎在研究枫溪窑过程中发现,近代潮州瓷窑技术的外输,更是海丝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2009年,马来西亚陶瓷界人士就曾慕名前来“颐陶轩”参观,与李炳炎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2011年,李炳炎参加马来西亚槟城的第九届国际潮学研讨会,顺道走访了当地两个陶瓷产区。他发现,当地的瓷窑技艺,其实与枫溪窑一脉相承,陶瓷工坊也多是潮人创办。后来,他陆续走访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三地的陶瓷产区,了解到这些地区的瓷窑技艺,归根到底均属于枫溪窑系。

  原来,全国各地的陶瓷龙窑,都借助山坡地形而筑,唯枫溪地区受平原地理条件限制,产生了“平地龙窑”的筑造方法。近代,大量潮人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谋生,“平地龙窑”技术传播到东南亚各地。时至今日,在新马泰部分陶瓷产区,仍然能够见到枫溪“平地龙窑”的原始风貌。

  李炳炎告诉记者,他在东南亚走访过程中,见过一家陶瓷工厂设置了“追思堂”,每年农历“七月半”,全厂员工祭奠当年从枫溪“过番”到厂里帮工、最终客死异乡的匠人。这也使他意识到,东南亚今天的陶瓷业,与潮州窑系有着“血缘、地缘、业缘”的羁绊。


▲李炳炎向记者介绍他收集的潮州窑历史资料。



李炳炎在新加坡裕廊陶光龙窑访问。(资料图片)


北宋笔架山窑青白釉鲤鱼壶。

  虽然,做潮系海外瓷窑研究异常艰辛,面临着语言不通、观念不同的种种困扰,但李炳炎一直在坚持。他认定潮州陶瓷发展史这条道路,将个人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这已不是一个商人的追求,而是一位学者的执著。

  ◆对话

  李炳炎谈海上丝路与潮窑研究

  记者:宋代笔架山潮州窑的兴盛,有哪些方面的原因使然?

  李炳炎:北宋中后期,受北方战乱影响,大量陶瓷窑工南迁,带来了人才方面的输入。加上中原经济重心南移、陆地丝绸之路中断等因素,客观上为笔架山窑的兴起创造了的历史条件。

  唐代,潮州陶瓷生产以北关窑和南关窑为主,均属平地低温窑技艺。到了北宋,外销瓷出现青白瓷产品,必须以1300度高温龙窑烧制。笔架山地势适合筑造龙窑,加上高岭土的发现,成为笔架山窑兴起的客观条件。

  另一个方面,宋代潮州地区经济已相当发达,朝廷对粤东的开发进一步加强,在州治附近筑造瓷窑已不合时宜,窑炉迁移到韩江东岸是势所必然。

  其时,朝廷引导东南沿海陶瓷外销,还有一个目的是换取白银。笔架山窑规模宏大,一窑每次产量达五六十万件,以供应外销为主。东南沿海是北宋三大产陶瓷中心之一,而潮州则是东南沿海外销瓷重要生产基地。

  记者:有一种说法,“海上丝路”实际上也是“海上瓷路”。根据您的研究,历史上,潮州陶瓷产品,通过海上丝路,销往哪些国家和地区?

  李炳炎:根据我们的研究,潮州陶瓷产品外销,在1860年之前的帆船时代,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往北,销往朝鲜和日本等地,另外一条是往南,销往东南亚和西亚。当时,往南的销路,货物不论是波斯人经营,还是中国人经营,到达马六甲之后,全部都会上岸重新调配中转,再分船运往欧洲、中东等地。今天的考古发现,远至欧洲、非洲,都有笔架山窑的瓷器。

  记者:今天,我们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笔架山窑仍可遥想当年潮州陶瓷窑火的辉煌。但就您所知,笔架山窑衰落的原因又是什么?

  李炳炎:潮州窑的发展,在我看来,可分为5个历史时期。唐代属于“创始期”。北宋早期是“成熟期”,开始出现高温瓷烧制技术。北宋中期到南宋早期,划分为“鼎盛期”。南宋到元明清时期是“改新期”,朝廷将市泊司迁移到泉州,笔架山窑的沿海外销优势随之丧失,大量窑工往东南和西北部山区转移,进驻在高陂、九村等地,从事青花瓷等方面的生产。1860年,汕头港开放,潮州窑迎来“繁荣期”。枫溪陶瓷产业逐步发展起来,出现大量新品种,窑户规模得到扩大,龙窑技艺成熟普及。改革开放后,潮州民营企业崛起,陶瓷产业随之进入“辉煌期”。

  记者:当前,我市已明确提出打造“海丝文化重镇 潮人精神家园”城市形象,您对这一新的城市形象口号怎么看?今年,借助侨博会举办的契机,我市还将举办陶瓷国际学术论坛,您对此有何期待?

  李炳炎: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提出的新战略构想,对于更好地与海外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发展“双赢”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潮州要在“海上丝路”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借助“海丝文化”战略,做大做强地方产业,通过这个平台推动外销。特别是中东地区,购买力强,要将其作为当前的发展对象。随着对东南亚地区的外销空间越来越小,中东应该成为我们的第二市场。要借助海外潮人的力量,共同把海外市场做大。

  “海丝”战略的提出,对潮州窑的研究有较好的推动作用。乘着国家的新思路,我们到海外的访问活动也更加顺利,海外陶瓷业界感受到国家的重视,也更乐意与我们互相配合。另外,还有海外业界人士主动邀请我们去讲述陶瓷史,他们很想了解自己的根,认同潮州窑系,这也丰富了潮州窑的研究范围。

  今年我市将要举办陶瓷论坛,接下来,我希望借此机会,把熟悉潮州陶瓷史的海内外专家,邀请到发源地参观研讨。逐步构建一个专家网络,借助他们手头资料,共同推动潮州窑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总策划:江俊英 蔡楚标  总统筹:邢映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