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习近平 ▲潮州不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重大项目落户,努力将港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文/本报记者 袁晓金 图/本报记者 陈宏文 黄春生 厦深铁路潮汕站旅客穿梭不息,潮州港产业项目加紧施工,古城区牌坊街游人纷至沓来……这是节假日中的潮州,也是发展中的潮州。当前潮州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实施“六大工程”,加快构建五大产业集群,努力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构建“一江两城一海湾”发展格局,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 发展特色产业 振兴实体经济 ▲三环集团车间一角。 实体经济是一座城市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经过几十年来的积淀,潮州已形成陶瓷、服装、食品、电子、不锈钢、鞋业、印刷包装、水族器材等八大特色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嘱托,围绕振兴实体经济,深入贯彻实施“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等系列惠企措施,落实领导挂钩服务企业制度,以清单式、责任制形式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大力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扶持壮大实体经济。编制实施陶瓷、食品等产业发展规划,实施“1+N”产业扶持政策,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抓紧更新陶瓷产业生产环节自动成型机、自动印花机、机器人喷釉设备。 实体经济发展碰到什么问题,党委政府就解决什么问题。潮州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切实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保姆式服务。落实减税降负政策,推行“直购电”模式,推进燃气“一张网”建设,切实降低企业税费和用电用气等成本,着力破解“成本高”问题;发挥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等的积极作用,促成银企“无缝对接”,着力破解“融资难”问题;建立覆盖全市农村的招用工平台,加强校企对接合作,采用“订单式”精准培养技能型人才,着力破解“招工难”问题;深入落实“三集中一分离”运行机制和“绿色通道”服务模式,健全容缺受理、代办专班等服务制度,探索实施多评合一、多图联审、联验联审、电子勘探等新模式、新措施,着力破解“审批难”问题。 加快转型升级 实现做大做强 ▲碧桂园智能卫浴项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潮州传统产业既面临全球技术创新加速、颠覆变革的新挑战,也迎来了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今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坚定了潮州传统产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只要找准发展路径,照样有春天。 去年以来,我市持续加大政策暖企惠企力度,制修订《关于促进潮州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潮州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关于鼓励通用厂房建设促进工业地产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之路。在今年又把“传统产业升级工程”列入“六大工程”,依托潮州“中国瓷都”“中国食品名城”“中国婚纱礼服名城”制造业基础,大力实施智能化生产应用推广“一揽子”政策措施,支持鼓励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重点推动总投资超79.9亿元的25个传统产业升级工程项目,全力促进制造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中,潮州人深刻认识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为此,我市坚持科技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研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三环集团、皓明陶瓷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推进总投资40亿元的新一轮工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大力推广机器手、3D打印、无人车间等智能化生产模式,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潮州传统产业又多为外向型产业,产品对海外市场依赖度高。今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特殊形势,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潮州传统产业发展面临较大考验。如何发挥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成为潮州传统产业一大课题。要扩大潮货在国内市场的市场份额,必须不断提升潮货在国内的知名度,我市不断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设计,努力从工业品牌向商业品牌转化,同时举办首届粤港澳食品大会、第二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等活动,并组织企业到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参加国内各类大型展会,进一步扩大潮货在国内的影响力,努力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引进重大项目 培育产业集群 ▲潮州大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对于潮州而言,必须深化对产业集群的认识,真正把握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本市产业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潮州产业集群竞争力。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潮州港腹地广袤的土地,这里新一天的忙碌又如常开始。尽管是长假期间,位于潮州港金狮湾远景港区的华瀛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现场依然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偌大的项目区域范围被分为多个施工区域。位于正中间的工地上,多台大型履带式强夯机依次排开,随着强夯机机械臂放下重锤,重锤迅速落下撞击地面,发出一阵又一阵“咣咣”的响声。 作为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潮州港距离厦门港98海里,海岛岸线长136公里,海域面积533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海域水深淤泥少,具有发展临港产业的优良条件。近年来,潮州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不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重大项目落户,努力将港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目前,华瀛LNG、益海嘉里、华丰中天LNG等一大批项目已经落地建设,港口大开发、临港经济大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年1-8月,潮州港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4亿元,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5.26亿元,进出口总额8.36亿元,税收4.02亿元。近期,我市提出构建“一江两城一海湾”发展格局的新思路,进一步突出发展临海产业集群,以潮州港临港产业为依托,以饶平县城、中心城区为支撑,加快港产城融合。 潮州港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前几年陆续出台总部经济、工业地产、中介服务业等20多份政策文件积极吸引重大项目落户潮州的基础上,今年,我市持续发力,建立“大招商”工作机制,提出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实施奖惩机制,全面提升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成效,以“大招商”促潮州“大发展”。“大招商”工作机制一大亮点在于,进一步强化相关县区(园区)在重点项目落地环节的主体责任,要求成立专班负责跟进前期工作,适时召开协调会研究推进相关工作,全程配合业主做好项目的审批、报建和开工准备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落地。正是有了一系列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一批又一批的大项目、好项目选择潮州:碧桂园智能卫浴(潮州)产业园结缘凤泉湖高新区,世界潮人文旅城项目选址韩江新城,多个产业集群正在各产业园区集聚发展。 推进古城保育活化 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古城区牌坊街游人纷至沓来。 无论是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还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集群,都离不开对潮州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潮州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广东考察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注重人居环境改善,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努力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如何进一步提升古城各街区景观景致?潮州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重点突破,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持续推动微改造等一系列项目在古城主要街巷的深入实施,以点带面不断改造提升古城风貌。在西马路、义安路、义井巷、宰辅巷等街巷改造提升中,坚持“修旧如旧”、整体保护老城城市肌理和风貌的工作理念,以灯光照明提升、外墙面更新、景观小节点打造等小规模、小尺度、小范围的更新,带动周边自主更新的连锁效应,避免大拆大迁大破坏,有效将广济桥、许驸马府、己略黄公祠等分布在古城区各区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景观,进一步提升古城区的文化内涵。同时将宗祠作为“留根”“存脉”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百家修百祠”工程,切实增强潮人、潮商、潮侨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截至目前,共完成唐伯元故居、双忠庙等修缮保护工作。在今年实施“六大工程”中,我市又将太平桥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示利用、柯柏年故居修缮等项目纳入城市治理提升工程重点推进。太平桥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示利用项目已经于国庆前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古城区又一不容错过的旅游景点。 而今漫步在古城区,改造后的街巷沿途建筑立面、门窗、灯光设计韵味无穷,一眼看去古色古香,风貌依旧。“没想到潮州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潮州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古城。”这几天诸如此类的赞美不绝于耳,潮州依然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各地游客。据统计,中秋国庆假期,全市接待游客总数达到194.25万人次,同比恢复82.6%,景区接待游客252.63万人次,同比恢复72.6%,总收入89009.65万元,同比恢复90.4%,文旅产业正在成为潮州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焕发生机,一批又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建设,充满人文气息的古城喜迎八方来客,潮州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已经迈开。今日,潮州,正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深化“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