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蓝色河畔 首页 潮州新闻 潮州新闻 查看内容

做好“特”字文章 打造“潮”味城市

2019-9-27 08:44| 发布者:admin| 查看:334| 评论:0|原作者:大华网|来自:潮州日报

摘要: 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举办的大型陶瓷展览会中,精美潮州陶瓷常常成为吸睛的一道风景。 本报记者 陈宏文 摄  本报记者郑健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

10121569544098625.jpg
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举办的大型陶瓷展览会中,精美潮州陶瓷常常成为吸睛的一道风景。 本报记者 陈宏文 摄

 

  本报记者 郑健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中国食品名城”等多个“国字号”金字招牌落户潮州、古城潮州获评“最喜爱国内游目的地”、全球首个国际刺绣艺术双年展在潮州开展……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立足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着力做好“特”字文章,打造特色产业,塑造特色城市,弘扬特色文化,以特做大,以特做强,使整座城市焕发出了新的发展活力。

  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6.8%、5.3%;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1.14亿元,增长5.3%。潮州,正朝着着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加快迈进。

  突出产业之特 发展特色经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潮州形成了陶瓷、服装、食品、不锈钢、水族机电等八大特色产业。然而,这些产业在当前的发展态势下隐忧渐现,出现了企业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产业层次较低等问题,已难以支撑潮州新一轮发展。

  为扭转这一局势,近年来,潮州市委、市政府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围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频频出拳:实施扶持实体经济“1+N”政策,编制潮州市优先发展产业目录,出台推动陶瓷、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修订完善优化营商环境扶持企业发展若干措施,实施市、县区领导干部挂钩服务企业制度,“点对点”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用地难、用人难、用电难等问题。

  与此同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深入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构建科技型企业培育梯队,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餐具炊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开通运营,先进陶瓷材料创新研究中心建成投用,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潮州分中心正式拉开建设序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共有170多家企业与5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吸引了一批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

  由于创新等元素的注入,以三环集团、恒洁卫浴等骨干企业为主的陶瓷产业、以庵埠为中心的食品生产基地、以彩塘为中心的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以凯普公司为主的新兴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等得到了加快发展。尤其是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陶瓷业,更是发展迅猛。摔不坏的陶瓷筷子、人体感知的卫浴瓷、3D打印的艺术瓷,也成为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陶瓷展览会中吸睛的一道风景。三环集团更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成为全国首家实现陶瓷后盖市场化应用的企业,并在芯片用电子陶瓷基片、光通信用陶瓷等前沿科技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年销量分别占全球的30%和35%,成为行业“隐形冠军”。就连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侯文全也不禁感叹:“潮州陶瓷进步发展已成为业内典范。”

  此外,我市还通过加强特色品牌培育,举办潮州卫浴发展高峰论坛,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经贸活动,着力推进智能卫浴、益海嘉里粮油等重大产业项目投产见效,有计划、有步骤打造陶瓷、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健康“5个50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力促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据统计,2018年全市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区域性市场挂牌企业已增至55家;规上工业企业增至92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增至344家;完成“个转企”1072家,增长88.2%;新认定“四梁八柱”企业56家;“广东省老字号”增至26家,数量居全省第2位;“潮州老香黄”“潮州手拉朱泥壶”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功申获“中国食品名城”称号。

  突出资源之特

  用好民资侨力

  “有潮水的地方便有潮人”。潮州作为中国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遍布世界各地,涌现出不少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的杰出人物。

  如何把侨乡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用好民资侨力这些宝贵的独特资源,推进潮州建设和发展,早已成为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更是着眼于“海外一个潮州、国内一个潮州、本土一个潮州”“三个潮州”独特优势,打侨牌、凝侨心、聚侨力,深入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创优营商环境,吸引海内外乡贤回乡投资置业,海内外聚力潮州良好格局有效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激发。

  深入实施“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外资十条”等惠企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国家减税降费系列政策落实落地,严格落实领导挂钩服务企业、代办专班、“保姆式”服务、“绿色通道”等机制……市委、市政府着力构建 “亲”“清” 新型政商关系,开展一系列暖企兴企行动,推出更加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和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投资重点项目,提振了企业发展的信心。他们或积极主动与政府沟通,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或从周边地区回归潮州再发展,或满怀激情增资扩产,锐意升级,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良好的政务新气象也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来潮考察或投资。

  与此同时,我市全面加强精准招商,推行“潮人招潮商”模式,充分依托“潮文化海外交流中心”和世界各地潮属社团,广泛开展“潮文化海外行”,继续办好“潮州节”“潮州文化交流周”等活动,全面深化产业、科研、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建设好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集聚更加强大的动能和支撑。

  近年来,益海嘉里、万达、华侨城、碧桂园、华瀛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潮州,恒洁、雅士利等一批本土企业纷纷回归。2018年雅士利集团增资3亿元项目落地,全市全年新增外资项目68个,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3.7%,境外投资企业累计达到26家。全年民间投资284.6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7%,同比增长14.3%。民间投资已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税收入的重要支柱、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企业在得到发展的同时,积极反哺社会,出资出力助力潮州城市建设发展。在中山路工艺美术街改造工程、宏天广场至一八八医院路段黑底化和人行步道改造工程、东兴北路美化提升工程等一批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上,就活跃着三环集团、海博集团、腾瑞公司、恒大、碧桂园等爱心企业捐资建设的身影。

  突出文化之特

  建设文化强市

  潮州是“潮文化”发祥地,潮州文化就是潮州的特色所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这一独特资源禀赋,以打造千年潮府文化古城为重点,实施一系列“文化+”特色工程,全力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等金字招牌,把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的软实力新优势,推动潮州加快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强市转变。

  实施“文化+旅游“工程,以古城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为引领,依托丰富的文物遗产资源,以“绣花功夫”深入实施古城“微改造”,抓好潮州窑考古遗址公园、古城博物馆群、“百家修百厝(祠)”等项目,推动美食街、手信街、老字号展示馆等建设,积极探索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举办的“一江两岸”光影秀、“文化古城·乐享名街”等活动深受本地市民和外来旅客的喜爱,古城魅力进一步提升。据统计,近年来,全市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人数年均增长30%。今年“五一”小长假,我市旅游持续升温,接待游客137.21万人,增长32%;旅游收入2.47亿元,增长31%,又创历史同期新高。我市还获评省“最喜爱国内旅游目的地”奖,潮安区获评“中国十佳特色文化旅游名区”,凤凰茶旅小镇和太安堂医养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实施“文化+创意”工程,着力推动文创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潮州古城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初步形成,时间轴书店、潮州茶文化空间、潮州手拉壶文创空间、百窑村泥塑艺术空间、婚纱摄影基地、创意设计空间等已完工开业,成为潮州文化新地标。极具“潮味”的青年文创中心也已于今年春节正式建成开放,这个集文化创意研发、文化创意展示、创业孵化、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中心,已推出众多潮文化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包括建筑设计、旅游休闲、表演娱乐、音乐创作、动漫、时尚生活产品设计等行业入驻。与此同时,我市以“潮味”为卖点,鼓励引导古城区旧厂旧厝改造,目前开发具有特色客栈、茶舍(馆)等超过100家。

  实施“文化+工艺”工程,通过文字、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9个门类106个项目非遗传承过程,在牌坊街打造20个非遗特色展示馆,组织开展大锣鼓进校园等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发动更多传承人深入校园传教非遗技艺。同时,将潮文化元素更好融入陶瓷、服装、不锈钢、食品等特色产业,积极组织潮绣、彩瓷、手拉朱泥壶等非遗项目参加文化交流展示活动,成功举办了潮州国际刺绣艺术双年展等活动,逐步实现传统制造业从“卖资源”到“卖文化”的转型。我市还大力推进中国工艺美术之都博览园项目建设,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落户潮州,传统文化产业正在迸发出新的时代活力,为我市打造特色精品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软实力支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