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伟南先生的倡导下,沙溪镇近年来共改造建设了118座公厕。图为新建的五嘉陇村公厕。 本报记者 黄春生 摄 本报记者 邢映纯 陈晓珊 二十多年前的乡村厕所,还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吗?当有人建议我们关注一下上世纪九十年代陈伟南先生在沙溪捐建的三十座厕所时,我们都心存疑虑。 特地到现场感受一下。其祖屋旁边就有一座,琉璃屋顶,马赛克的墙体,没有难闻的味道。心想这地段的公厕肯定是重点清扫的。干脆走远一点,转过两条街巷,到几百米外偏僻一点的另一座公厕,同样的琉璃屋顶,马赛克墙体。进去一看,地板砖虽有些老旧,但地面是干爽的,不见垃圾杂物。拧开水龙头,有清洁的水流出。正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厕所的要求:干净,卫生。 沙二村党支部书记陈培悦仍记得这些厕所未建前的情形。家家户户门前搭了露天厕所,臭,脏,看下去就是密密麻麻蛆虫。一下雨更糟,虫子时常爬到路面上来。“香港客人来时,常要忍到汕头酒店去方便。” 一直心系家乡医疗卫生教育建设的陈伟南先生坐不住了。“我就问乡里人,你们现在还用这些粪便施肥吗?”2017年12月9日,陈伟南先生仍对当时情况记忆犹新。 沙溪镇就在桑埔山旁边,家家户户种田,这也是村里露天厕所特别多的原因。 “大家人都说早就不用了。那我想,既然不需要留存这些作肥料了,那就可以把家家户户这些露天厕所清理掉,建干净漂亮的现代公厕。” 他开始在家乡沙溪镇进行一场“厕所革命”。从设计到施工建设,都由陈伟南先生交代专人负责。一开始先在沙一村沙二村各建一座公厕作为样板。“建起来,大家都喝彩。便照这样子,在沙二又建了15座,沙一建了13座。”沙二村原管理区主任陈俊明回忆说。 琉璃屋顶,马赛克的墙体。每座公厕的投资,均是五六万元左右。那是1996年,五六万元,完全够得上建一座很好的房子。“当时也考虑简单点刷点石灰就好,但伟南先生担心一下雨,石灰脱落下来,谁去维修?不如一开始就多出点钱,质量好一点。”陈伟南先生的族亲陈俊林告诉记者。 三十座公厕在沙溪的亮相,成了当时村里一道亮丽风景。在村里小巷开杂货铺多年的林叔告诉记者:“全村都轰动了。大家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建筑。” 公厕给乡里乡亲及过往群众带来的方便自无需多言。“随着公厕的建立,家家户户露天厕所拆掉了,全镇拆除填平近万座老厕所,村容村貌大变样了。没有这些公厕,便没有今天的沙溪。”陈培悦感叹。而随着环境的改善,村民素质也逐步提高。村民小陈回忆,一开始有些村民便后还都没有冲水习惯,渐渐的,这种现象少了。 沙溪人的自豪感明显增强。在陈伟南先生的带动下,又有越来越多的乡贤加入到捐资建公厕行列。“目前沙溪镇共有118座公厕,不少是乡贤捐建的。”沙溪镇党委书记邱继荣说。 公厕需要建设,更需要保洁管养。村干部告诉记者,陈伟南先生捐建的这三十座公厕,一直都有专人负责保洁,每天清洁1至2次。 二十多年过去了,家家户户都新建了楼房,有了卫生间。这些公厕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对于记者这一疑问,几位住在临近的村民很不以为然:怎么没用?!村里的一些老人,家里没卫生间,不还得天天上这来?过往行人,市场卖菜的,不都需要?住在附近的陈姨告诉记者,前一阵,儿子同学来家里玩,人太多,有些人就到公厕去解决方便问题了。她笑着说:“论干净程度自然比不上自家的卫生间,但还可以接受。” 开杂货铺的老林则坦言:“这是陈伟南先生捐建的,大家肯定不敢马虎,要管养清洁好。” 村干部也透露,这么多年,陈伟南先生到老家来,也时常会到这些地方看看 。“有一次,还当面批评我们一座公厕的清洁卫生没搞好。” 也正因此,二十一年过去了,三十座公厕,并没有受到损坏。 “前些天,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乡村厕所革命,陈伟南先生还特地打电话问我们,了解这些公厕的情况,看是不是需要翻新改造。但我们觉得它们都还好用,没这必要。”邱继荣说。 随着高铁新城的建设,沙溪也渐渐成了城市对外的一个窗户。群众对卫生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镇委镇政府自去年起便把全镇118座公厕的改造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列入“百团大战”项目,该拆的拆,该改建的改建。邱继荣说:“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厕所革命的要求,做好建设改造,满足群众需要,也不辜负陈伟南先生等热心乡贤长期以来对家乡的关心。” ■ 短评 有感于伟南先生的“多此一举” 海滨 采访结束,耳边仍回荡着伟南先生那句话:“我就问乡里人,你们现在还用这些粪便施肥吗?他们说早就不用了,那我就好办了……”说实话,我没想到在进行改厕这样明摆着的好事之前,他会如此谦细地征求乡里人的意见。 这份谦细,源于对受助对象的尊重。这也是陈伟南先生一贯风格。记得不久前看纪录片《陈伟南》,陈伟南先生要在沙溪捐建学校时,也是对当时沙溪镇的村干部说:“我出钱来乡里办一所学校,好不好?”很多人想不明白,明摆着做好事,还要征求对方意见?事实上这正是先生可贵之处。施与受,人格上仍是平等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有点钱可以帮助别人,就有了道德上的天然优越感。上电视拍镜头,也不管受助对象是否愿意,就把人家拉到镜头前。忘了受助一方也是人,也有其尊严、人格。最后搞得彼此双方不痛快,受助一方觉得没面子,做慈善一方感到好心没好报。陈伟南先生这种看似“多此一举”的询问,是发自心底的、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在人格平等前提下开展慈善救助,施、受双方心里才舒坦。 这份谦细,有利于把好事办好。改厕虽是好事,但如若村民仍需靠粪便施肥,其利益就将受损,对这工程的支持程度也将打折扣,甚至可能成为阻力。做好事先征求各方面意见,了解实际情况和大家需求,才能把事情办成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习近平同志早年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只有做到“细”,解决问题才能“准”,才有“效”。 二十多年前的一场厕所革命,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环境建设的重视,更教会开始有能力做善事的人一个道理——有好心,怎样才能把好事办实办好。 |